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薄层层析紫外光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超薄切片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和比较芦荟蒽醌类物质的含量以及叶脉维管束结构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关系。
薄层层析(TLC)改进实验表明,在制作硅胶薄层板时加入一定比例的NaOH,可以有效防止层析时的拖尾、扩散现象,层析距离、薄层板厚度等因素均可影响层析效果。因此做如下改进:(1)制作硅胶薄层板时按照0.1%的比例加入NaOH;(2)硅胶薄层板的厚度以:4g:10mL:10×15 cm<2>为层析效果最好;(3)层析展层距离以7-8cm为好,既能保证各荧光点分开,又不至于扩散太严重。
采用TLC法结合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y,FM)观察,发现大多数芦荟品种含有芦荟大黄素等蒽醌类物质,但是不同品种的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并不相等,高效液相色谱结果显示,不同芦荟品种的芦荟大黄素含量有显著差异。
应用植物解剖学、荧光显微镜、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研究了芦荟属植物叶的结构与芦荟大黄素等蒽醌类物质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维管束的大型薄壁细胞为芦荟大黄素的主要贮存结构。该属植物叶内维管束大型薄壁细胞的大小、数目与芦荟大黄素的含量呈正相关。即维管束大型韧皮薄壁细胞数量越多,芦荟大黄素等葸醌类物质的含量就越多。维管束鞘和大型韧皮薄壁细胞越发达,芦荟叶片中葸醌类物质含量越高。所以,具有维管束大型薄壁细胞可作为选育芦荟大黄素高含量品种的解剖学指标。该研究筛选出5个具有开发价值的芦荟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