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在实施了干预措施后,研究地区0-3 岁婴幼儿感冒、腹泻这两种疾病的合理用药状况,揭示干预效果及其变化;并分析从需方获得的干预效果信息与供方是否一致;研究影响0-3 岁婴幼儿感冒、腹泻后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产生不合理用药的诸方面原因,为下一步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1999-2001 年一直在进行项目的四省14 个县作为研究对象,样本规模分别为2558 个、2351 个和4352 个家庭。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地区三年0-3 岁婴幼儿家庭基本情况和感冒、腹泻后治疗情况及相关供方情况。由于婴幼儿感冒或腹泻后治疗是否使用注射为二分类变量,采用Logistic 回归来筛选影响患病使用注射的主要因素。在需方因素对合理用药的影响部分使用了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的方法。研究结果:项目地区婴幼儿感冒、腹泻的治疗主要发生在村卫生室,占一半左右,其次是乡卫生院。绝大部分患儿感冒后都采取了治疗措施,其中近一半使用了肌肉注射,20%左右的患儿采用了静脉注射的方式;1/3 左右的腹泻治疗中使用了肌肉注射,20%左右使用了静脉注射,还有20%左右使用了禁水禁食的不当措施。从变化趋势来看,腹泻的治疗同感冒的治疗方式变化趋势相似,2001 年比2000 年肌肉注射有所下降,但静脉注射的比例却上升了,禁水禁食这种不正确方法的使用上升了4.1%,提倡使用的ORS 的应用却略有减少。感冒和腹泻后在注射的使用上有显著性的家庭特征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家庭人口数、是否有电视机、孩子性别、孩子排行。从对提供方的分析结果来看,干预后村卫生室注射的使用比干预前明显下降,干预后的两年肌肉注射下降,但静脉注射有所上升,与从需方评价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干预后消毒设施的使用有好转;村医的文化素质略有改善;村卫生室的药品购买渠道更加不规范。研究结论:研究地区干预后0-3 岁婴幼儿感冒、腹泻的治疗中不合理用药现象仍普遍存在;该项目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从供方评价取得了效果,但从需方进行评价发现效果不明显,从供、需双方评价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应该加大对需方的干预力度,健康教育是对需方干预的主要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