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各类突发事件在数量、频次及后果严重性方面均呈现出了上升的态势。因此,提升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许多学者从政府的角度研究了城市应急能力的建设问题,这些对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和效率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然而,城市中的社会公众,作为城市的基础性社会力量,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却被许多学者忽视了。事实上,城市公众往往是各类突发事件的直接接触者,大量的历史案例表明,城市公众的应急能力水平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产生的后果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城市公众应急能力应该被视为城市应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及各级相关应急管理部门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基础性力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公众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应急管理体制。而对城市公众应急能力进行评价是提升城市公众应急能力的重要前提,对开展城市公众的应急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合运用管理学、行为科学及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思想,以危机周期理论、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理论、复杂系统理论、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及风险认知理论等为基础,在城市突发事件综合风险的背景下对城市公众应急能力进行评价,以期在准确衡量城市公众应急能力状况的同时,为城市应急能力建设提供新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首先,从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两个角度构建了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危机周期理论、风险评估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等为基础,结合城市风险的新特点,从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两个角度构建了城市突发事件风险的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对象方面,综合考虑了城市新型灾害系统中的各种要素,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突发事件为评估对象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内容方面,以突发事件发展周期为时间轴,综合考虑突发事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据此设计评估指标体系。 其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构建公众应急能力的概念模型,并在分析突发事件风险与公众应急能力关联关系的基础上,对城市公众应急能力状况进行测量方案的设计和数据统计分析。以突发事件发展周期为时间维、突发事件发展周期各阶段的风险特征为空间维,构建了公众应急能力的概念模型。运用ISM分析了突发事件风险与公众应急能力间的关联关系,验证了在突发事件风险背景下评价公众应急能力的合理性。在概念分析和关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公众应急能力的测量方案,由于城市公众应急能力反应的是城市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态度和意识等主观因素,因此,选择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测量。并根据样本数据,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及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调查问卷的设计符合研究的要求。 再次,对城市公众应急能力的评价模型进行研究。运用IAHP-Entropy方法对城市突发事件风险进行评估,在确定城市突发事件风险各要素权重的基础上,建立突发事件风险与公众应急能力各要素间的关系矩阵,并最终确定城市公众应急能力各组成要素在突发事件风险背景下的相对重要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对公众应急能力进行评价,并最终实现了在突发事件风险背景下评价公众应急能力的研究目的。 最后,选择样本城市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我国城市公众应急能力建设提出建议和对策。依据地理分布、可比性和数据可获取性等三原则,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8个样本城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样本城市的公众应急能力与突发事件风险呈现正比例变化的趋势,这证明了本文在突发事件风险背景下研究公众应急能力评价问题的合理性;②大多数样本城市的公众应急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本文针对评价结果体现出的实际问题,从突发事件治理结构、应急文化建设、危机心理干预和应急沟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