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昌神是中国民间所信仰的一位主持文运功名利禄的星神,同时也是道家所尊奉的一位神灵。他是由古代民间信奉的“文昌星宿神”与四川地方“梓潼神”相结合而成。宋元以后,文昌信仰受到历代统治阶级和士大夫的推崇,也深受广大下层民众的拥护,传播非常广泛,成为帝君级别的大神。以祭祀文昌帝君为主神的庙宇,不仅遍布内地各省市,港澳台地区也非常多。其祭祀建筑是我国古代宗教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文昌帝君的祖庭——四川梓潼大庙,它位于梓潼剑门山余脉七曲山,是剑门古蜀道上的名胜古迹之一,1996 年11 月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历经兴衰,规模不断壮大,现已成为以文昌帝君为主体多神同祭的宗教圣地。古建筑群集元、明、清三代古建筑于一地,建筑规模宏大,类型丰富多样。大庙实为中国文昌祭祀建筑的代表,对它进行研究,可以丰富民间宗教建筑的宝库。大庙建筑群跨越元明清三代,从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中国传统建筑自元代至清代的风格衍变。历代大庙建筑的更新和修缮主要是依靠民间经济力量进行,因此民间经济能力和地方传统建筑技术在大庙建筑风格上留下很深的烙印。金牛蜀道也是一条文化通廊,地处交通要道的大庙,在其建筑风格和技术上,部分地融合了南北方的特征,使其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梁思成先生于1917 年11 月亲临七曲山考察大庙建筑群,称之为“…古建筑的博物馆…”。本论文以梓潼大庙作为研究对象,以文昌文化信仰的衍变和发展为背景,对大庙古建筑的历史沿革、选址和总体布局、空间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寻求文昌文化对其的影响以及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自身特色;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对大庙典型古建筑的木构营造技术进行分析,通过与官式技术做法、地方技术做法的比较,寻求大庙古建筑在风格和技术上的自身特征。基此希望能对梁先生的高度评价作为一个较为全面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