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主义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自五四文学革命先驱者们开始,就将现实主义作为影响中国文学变革、社会变更的主要文学形态。现实主义在与中国新文学结合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要适应中国特殊的时代特征和文学发展氛围。可以说,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始终困惑于如何在遵循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中国特殊的革命时代对文学“功能性”特征的绝对放大。实质上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始终是在寻找“真实性”与“倾向性”的之间的一个相对平衡点。外力对于文学自身发展的约束与指向,是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不同于众的特点,也是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误入歧途的诱因。新文学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进程是曲折艰难的,这条崎岖的探索之路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也刻录了诸多先觉者的文学理念与文学实践,胡风便是在这一历程中汲取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营养液逐渐长成的文学理论家。作为第二代五四人的胡风,自觉地承担起了现实主义在中国的特殊而又重要的使命——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他作为一个清醒理性的文艺工作者,深知僭越文学自身规律的调整而粗暴地干涉会导致文学发展的畸形,所以他始终以自己的勇气与责任为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纠偏”。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生,即现实主义在中国成为主流思潮的原因,以及胡风理论品格基础的形成。第二章梳理新文学现实主义在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阻碍、对此进行的思考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入。此外,通过几次重要的论争分析胡风文学理论的主张和雏形。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文学现实主义在形成初期就存在的外力束缚造成的最终恶果,并通过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对比,阐释胡风文学理论在那个特殊时代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拟在梳理新文学现实主义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胡风文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原因以及胡风文学理论对新文学现实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偏食的纠正。并从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发展的角度考察胡风文学理论独特的文学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