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史诗意识建构的角度,从一个侧面描述和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 绪论部分首先分析了中西体裁比较的研究价值,简要论证了体裁结构的近现代转换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文学史意义,并认为中国近现代叙事文学受到了西方叙事文学传统,特别是其中的史诗传统的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史诗的体裁属性做了自己的描述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本文所谓的史诗意识是指:以特定的创作严肃性为基本立场,以整体性和客观性为基本的叙事法则,以再现某种整体性对象为审美理想的创作意识。最后,绪论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视角,就是要描述西方的史诗意识对中国现代叙事文学的影响,分析中国现代文艺家对这种史诗意识的选择、吸收与转化。 正文部分主要依据当前较为通行的现代文学史论述构架,分三章,分别对新文学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十年的史诗意识建构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为便于行文,本文每章的开头,都以引论的形式,概略地介绍了新文学不同时期史诗意识建构的总体情况。以便给相关的分析提供一个大的背景。 第一章第一节讨论了文学研究会的文艺理论建设活动,论证了文学研究会的文艺理论建设活动的宗旨之一,就是树立一种新型的创作严肃性,并指出在文学研究会内部,以茅盾为代表的文艺家,致力于确立一种以客观主义和理智主义为核心的创作严肃性;而以周作人、郑振铎为代表的文艺家,则致力于确立一种以人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创作严肃性。第二节主要围绕“问题小说”来分析这一时期的叙事文学创作在呼应和展示新型创作严肃性上的成绩,认为问题小说展示一种新的小说观,并初步确立了一种新的提问法则和提问的自主性,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三节主要讨论了鲁迅的小说创作,指出鲁迅开创了开掘“民族秘史”的史诗创作传统,认为鲁迅在小说里,主要通过贬抑“历史时间”的叙事功能,来着力发掘了国民性顽固的负面影响力,展示了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体现了鲁迅深刻的文化反思和社会批判精神。 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讨论了革命文艺理论建设活动,并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