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协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缓解经济发展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生态补偿成为研究热点。随着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排放的加剧,碳排放权交易逐渐兴起,成为生态服务货币化交易的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碳排放总量直线上升,我国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生态补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生态补偿概念,当前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涉猎范围较广,但大都基于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碳排放、区域碳平衡角度提出生态补偿标准和补偿方案。基于碳足迹视角,将碳足迹与生态补偿有机结合起来,根据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差值来确定生态补偿额度的研究较少。基于碳足迹视角,进行土地利用碳足迹生态补偿研究,对于京津冀地区碳足迹生态补偿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尝试以土地利用碳足迹为补偿依据,结合碳交易价格,提出生态补偿方案。以京津冀为例,测算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效应,分析京津冀的土地利用碳吸收、碳排放、净碳排放情况;在此基础上,测算土地利用碳足迹与碳承载力,从土地利用碳足迹视角,参考单位碳交易价格,分析碳足迹生态补偿额度,确定生态补偿分区,提出生态补偿推荐方案。研究结果如下:2015年,京津冀土地利用碳吸收量为400.31×10~4t,碳排放量为33203.94×10~4t,净碳排放32803.64×10~4t,处于碳赤字状态。其中,承德市碳吸收量最大,为149.27×10~4t,唐山市碳排放量最大,为10650.27×10~4t。碳吸收结构以林地为主,碳排放结构以煤炭为主。2015年,京津冀土地利用碳足迹为5021.11×10~4hm~2,碳承载力为88.33×10~4hm~2,碳足迹明显大于碳承载力,呈现出碳赤字状态,碳赤字为4932.78×10~4hm~2。其中,邯郸市碳足迹最大,为1405.27×10~4hm~2,承德市碳承载力最大,为38.87×10~4hm~2。京津冀13个地市的碳足迹均大于碳承载力,呈现碳赤字状态,其中邯郸市碳赤字最大,为1403.31×10~4hm~2,衡水市最小,为14.91×10~4hm~2。采用碳足迹生态补偿法测算京津冀13个地市的单位碳价格,进一步测算生态补偿额度。由于13个地市的碳收支均呈现赤字状态,因此均需要支付生态补偿。补偿额度上,唐山市支付的生态补偿额度最高,为115457.88万元,衡水市最低,为515.36万元。根据补偿额度大小将研究区13个地市进行级别分区,提出生态补偿推荐方案,从建立碳足迹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碳足迹生态补偿实施的保障机制两方面提出生态补偿研究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