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二三十年代法国文论翻译选择的变化看意识形态对翻译选择的影响

来源 :北京语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n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借助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和翻译的文化学派理论,通过描述中国二三十年代国内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随之产生的法国文学流派译介选择方面的变化,从宏观角度探讨意识形态对译介选择的影响。中国20年代初,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为科学主义和进化主义,知识界普遍倾向于对科学的呼唤和最“先进”的国外经验的学习,反映在译介领域,就是对以科学为基础创立起来的法国自然主义和其创始者左拉的大力介绍和翻译。二十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并逐渐上升为主体的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作家对法国现实主义者巴尔扎克的推崇,使巴尔扎克取代左拉,成为译介的中心。同时,现实主义不同于自然主义,它和我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形态也是一致的,这保证了它在我国译介文坛的主流地位。总而言之,意识形态的变化往往影响译介选择的变化。而且不同的意识形态对译介选择的作用也不一样:主流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在翻译选择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文学自身的特点,审美意识形态往往对其译介产生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所以只有适合了这两种类型意识形态的外国文学流派或作家作品才得以在接受国普遍流行。本文希望借此研究解释历史上流行的某种翻译选材的深层社会原因,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语言符号的社会功能,并借助意识形态的积极力量推动我国的翻译实践与时俱进。
其他文献
中国制造从整体上看,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的位置。长期以来,在分析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时候,往往是说中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去年我们做了一个研究,来分析中国在全球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交流互动中,涉及民族因素的社会矛盾纠纷时有发生,预防与处置这类矛盾纠纷既是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也是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
穆时英的文学地位确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独特的创作风格被当时的评论者们称为"穆时英作风"。本文从三十年代文坛对"穆时英作风"的争论出发,以他三十年代的创作、成名以及接受的
近年来,利用手机、固定电话等通信工具以及网银、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这不仅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扰乱了市场
毫无疑问,阅读理解在英语学习中占据着越来越重的位置,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国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如大型的四、六级考试以及国外的TOEFL、GRE和IELTS等考试以试图提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