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台湾文学自然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以台湾的眷村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对眷村小说中离散这一主题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和说明。本论文以眷村小说中第一代眷村人与第二代眷村人的不同作为研究的角度,对两代人不同的离散原因、形式以及心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说明。第一代眷村人因国共内战的失败而不得不背离故乡和亲人迁到台湾眷村,这从最开始就揭示了第一代眷村人离散的特性——被动离散。被动迁至台湾眷村后,眷村生活条件的简陋与生活水平的低下,让第一代眷村人忍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痛苦与折磨,但是他们忍受着、艰难地隐忍着,只是因为他们心中那个不曾破灭的希望,他们时时刻刻期盼着能够返回大陆,与大陆的亲人团聚。所以第一代眷村人,他们渴望回归、渴望团聚,想念故乡、想念亲人。然而,曾经那个“三年反攻大陆”的梦破碎了。第一代眷村人在眷村中,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意外、灾难甚至死亡,他们的人生态度也渐渐地发生了改变,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代眷村人对待命运和生死的观念变化上。生活在眷村中,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太多的事情——重新组成新的家庭,重新生养小孩,面对台湾社会以及本省人的种种不公平待遇,甚至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分别、意外和死亡,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观念也已经变得不再那么充满希望,他们在绝望中无奈且坦然的面对和接受现在他们所面对拥有的一切。第一代眷村人从最开始的被动离散来到台湾眷村,到来到眷村后时刻渴望返回大陆与亲人团聚,再到后来无法回到大陆与故乡亲人团聚。第一代眷村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离散更多的是一种漂泊无依的心理状态,他们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在眷村竟然也不能有一个合适且合理的发泄渠道。他们只能隔海望一望海岸对面的大陆,明明只有一海之隔,却遥远的让第一代眷村人这辈子都无法企及。作为第二代眷村人,因为他们从小就出生并成长于眷村,对父辈口中的家国并没有什么概念。第二代眷村人成长中的记忆只有简陋的眷村房屋、杂乱无序的眷村生活、台湾本省小孩的谩骂与欺凌以及他们极力反感的眷村人文环境。于是,他们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要走出眷村。这就是与第一代眷村人离散的最大不同之处——主动的逃离眷村。第二代眷村人逐渐长大,他们渐渐地走出眷村,可是他们却意外地面对着一个问题——身份的归属。当他们走进台湾大都市时,台湾本省人把他们称为“大陆人”,而当他们于八十年代回到父辈们朝思暮想的大陆时,却被在大陆的亲人称为“台湾人”。第二代眷村人一直被父辈人所灌输的故乡、家国、亲人等等的概念、思想和观念在顷刻间崩塌。第二代眷村人自己也开始怀疑,该如何给自己定位?第二代眷村人决定开始寻求属于他们自己归属,在这个寻求的过程中,第二代眷村人不断地被别人质疑,也不断地质疑着自己。与此同时,第二代眷村人也仍旧不断地寻找着答案,寻找着让自己可以真正归属的答案。在这个无比纠结、痛苦的过程中,他们犹豫、无望、矛盾、挣扎,挣扎自己的身份、挣扎自己的归属。第二代眷村人更像是水中的水草,来来回回漂浮不定。于是,他们痛定思痛,决定绝地反击,冲出一切的束缚与枷锁,他们要成为第一代在台湾的大陆人,他们决定要做台湾的第一代人。第一代眷村人和第二代眷村人各自不同的离散特征,让我们感受和体会到的是他们各自不同的情感和经历,然而两代眷村人却也同时拥有着相同的苦痛和悲愁,这样的相同就共同铸造了眷村小说中凝重、苍凉的作品意蕴。尤其是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眷村人都陆陆续续地搬离眷村,与眷村中朝夕相处的人们分别时,凝重、苍凉的意味更是充分地展现了出来。眷村小说开始于离散,也终结于离散。随着眷村的改建与拆除,陆续搬离眷村的人们带着关于眷村的一切回忆、情感以及对眷村里的人、事、物的深深眷恋,踏上了去台湾大都市的土地,眷村人离开了眷村,但眷村人身上所具有的眷村印记却永远地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