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中国社会的政治语篇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1978-2010)词汇使用分析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w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使用与社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社会对语言的使用及其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语言又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与社会直接相关的政治语篇语言。《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类比较典型的政治语篇,是中国政府定位和发展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是洞察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疑,选择此类语篇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共变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语言变化中最敏感的是词汇层面。本研究基于语料库工具技术对《中国政府工作报告》(1978—2010年)的核心主题词,词汇创建和使用如何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词汇入手剖析语言使用与社会发展的共变关系,并结合社会表征等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   对语言和社会关系的研究,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语言使用与社会的共变研究还没有形成可供操作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框架。本研究基于语言和社会关系的大语言观,围绕这一主线,针对社会语言的特点,吸纳社会表征理论、社会符号学理论、功能语言学理论、词汇触发理论和方法,对最能体现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政府工作报告》语篇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政府工作报告》中词汇的使用、分布有什么规律?(2)《政府工作报告》中词汇使用有怎样的时代背景及社会成因?(3)《政府工作报告》中词汇的使用如何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的是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与平衡语料库对比的方法提取高频词、主题词及核心主题词。首先,应用语料库分析技术对词语进行切分、标注、检索和统计,确定哪些核心词汇应作为分析的重点。并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对核心词汇使用的社会成因及规律性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阐释。   研究发现,(1)《政府工作报告》中主题思想的体现凸显在主题词、核心主题词和新词新意上。根据语料库工具统计,无论在主题性还是在词频方面,主题词及核心主题词都高居其它词汇之上(见附录1-3),与主题词同现或搭配的词汇构成了集中体现文本主题意义的词群网络。(2)根据贯穿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线词“改革、经济、社会”进一步分析围绕主线词所构成的词群分布,发现规律性的特点。围绕“改革”一词所呈现的词汇有四类:一是“改革”所涉及的面,从宏观到微观;二是涉及到“改革”性质类的词;三是涉及到“改革"的行为动词;四是“改革”行为进程类的词,有意义上的渐进、强化和延伸。围绕“经济”一词的词汇有三类:第一类,涉及宏观定位及政策层面的词;第二类,经济发展着重要解决的问题方面的词;第三类,涉及到实施和落实类的动词。围绕“社会”一词的词群有四类:一是表示“性质”类的词;二是社会发展覆盖领域的词;三是体现社会平稳发展的行为动词和进程类的词;四是体现国家意识、民生关注类的词。由此看来,主线词与之同现、搭配的核心词汇构成了集中体现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的网络系统。(3)结合文本语境和社会背景对集中反映主题意义的词汇进行综合分析,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全面进步这几方面反映在《政府工作报告》词汇使用上的变化,把语言与社会结合起来,从更广阔的视域纵观语言使用与社会共变之间的关系。   论文的总体布局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对现阶段本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简要说明。根据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即从规定性研究向描写性和解释性研究的转向,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到多学科和多视角的转向,对使用中的语言,对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语言特点进行规律性的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与社会的联系,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所表征的社会。   第二章,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首先,从宏观上回顾了对政治语篇的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两大研究视角:语言视角和社会视角。在此基础上综述了从语言视角对政治语篇的研究,包括功能的、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的研究视角。社会视角研究主要包括对政治语篇的政治学研究和对语言与政治的关系研究。同时,对《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语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类、总结。对上述诸方面的综述提供了一个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研究背景。   第三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即语言与社会的相关理论研究。对语言的研究不应仅限于语言形式本身,还要对语言所体现的意义及所涉及的社会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呈现语言的本质。社会符号学理论、社会表征理论、系统功能理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都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变迁进行过阐释,并与社会视域下的意义建构与认识等理论共同支撑了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分析理论基础。   第四章,主要呈现的是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及分析框架。首先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总体说明。接下来对语料库研究方法及工具的使用进行了介绍,包括对语料来源、语料的标注及技术处理,语料库研究工具中的词频、主题词、词群、词语索引、词的搭配等方面。为了使分析条理清晰,根据语料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分段,以便从历史发展的线索进行历时和共时分析。   第五章,集中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词汇的使用。结合语料库工具的数据统计结果,结合文本,首先对高频词、主题词、核心主题词进行整理和分析,具体包括主题词及核心主题词提取、主题词提取的数据处理步骤、主题词及核心主题词统计及其分析。为了使分析条理更加清晰,梳理并确定贯穿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线词,整理出主线词词群和词网,并进一步分析。《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所表征的这三十几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除了集中反映在主题词及核心主题词上,在新出现的关键词及原词新意义的变化方面也有所体现,因此,对新词及其走势、词语新义的变化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对上述研究方面的考虑是为了能更好地呈现此类语篇所呈现的社会发展变化。   第六章,基于第五章对语料中词汇使用的特点及规律性的描述,对词汇使用的社会成因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概述。接下来,根据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现状、文本主题等相关内容,分析主题词、核心主题词使用的社会成因,新词出现及变化的社会成因。把文本语言中词汇使用的现象与社会大背景结合起来,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此类语篇及其所表征的社会、中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几年发展的时代特色。   第七章,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语篇中词汇使用的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改革深化及社会进步之间的动态关系。首先,从改革开放以来整体上对“改革、发展、社会”的历程进行概述。然后,从历时的角度结合政府换届报告及历年报告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阐释语言的社会表征动态性及发展性。   第八章,结束语,阐述本研究的发现及价值,语料库研究方法与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契合的优势,本研究对相关研究的启示。最后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贡献体现在:其一,通过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政治语篇的历时分析论证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充分体现语言对社会的表征作用,这也是本研究所基于的大语言观的理念。其二,所确立的词语分析模式所揭示的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这是方法上的开拓,可以为其它相关的话语分析提供可参照的模式和方法。语篇语言所体现的社会变迁,社会主体的集体化的表征方式体现为更加强调平等、和谐,对共同的中华民族身份更加认同。对于社会主体身份的表征方式的历时变化体现为从强调“阶级斗争”向强调“社会和谐”的变化。主流政治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改革的纵深发展,逐渐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其三,对语言的研究不仅限于语言本身,而是扩展到与语言息息相关的语篇语境、社会语境、时代语境等更广阔的视域,更真实地呈现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和本质。其四,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汉语政治语篇的词汇使用如何与中国社会共变的研究领域,对语言学和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会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