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火针点刺法与单纯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其疗效差异,验证火针点刺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性,并且对比两种疗法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分析探讨其原因。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火针点刺组)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火针点刺患侧手臂腧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臂臑穴、曲池穴、曲泽穴、外关穴、合谷穴、阳池穴、中渚穴)进行治疗,隔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后休息2天;对照组运用单纯针刺患侧手臂腧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臂臑穴、曲池穴、曲泽穴、外关穴、合谷穴、阳池穴、中渚穴)进行治疗,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后休息2天。本研究选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水肿程度测定以及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为观察指标,在治疗开始前、1个疗程治疗后以及2个疗程治疗后对疼痛、水肿以及整体状况进行量化评分,然后进行数据分析、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组间对比,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为P>0.05,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疼痛方面经2疗程治疗后改善未见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组内比较,2个疗程治疗后分别组内比较,经配对样本t检验,均为P<0.05,提示在2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疼痛方面均具有统计学差异。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水肿积分组间对比,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为P>0.05,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水肿症状方面经两疗程治疗后未见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前后水肿积分组内比较,2个疗程后分别组内比较,经配对样本t检验,均为P<0.05,提示在2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水肿程度的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SHS积分组间,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提示两组组间在SHS积分改善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经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SHS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在改善SHS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SHS积分组内比较,2个疗程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经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均为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SHS积分方面均具有统计学差异。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有序分类秩和检验,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效率为5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13.33%,提示治疗组在改善SHS患者整体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1火针点刺法与单纯针刺法治疗SHS对于疼痛程度均有改善作用,两种治疗方法对于疼痛的改善未见统计学差异。2火针点刺法与单纯针刺法治疗SHS对于水肿方面均有改善作用,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水肿的改善未见统计学差异。3火针点刺法与单纯针刺法治疗SHS对于SHS评估积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火针点刺法优于单纯针刺组。4火针点刺法在疗效评定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法,治疗显效率高于单纯针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