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叶菊中甜菊糖苷和酚类的积累及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3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为原产于南美洲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叶中含有甜菊糖苷而举世闻名。甜菊糖苷(Steviol glycosides,SGs)因具有高甜度和低热值的特点作为天然来源“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工业。已在甜叶菊中鉴定了 30多种SGs,其中含量较多的为甜菊苷(Stevioside,St)、瑞鲍迪苷A(Rebaudioside A,RA)和瑞鲍迪苷C(Rebaudioside C,RC)。不同的SGs因结构上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感官特征,而这种感官特征与其工业化应用密切相关。St和RA的甜度为蔗糖甜度的250~300倍,但具有苦涩后味;瑞鲍迪苷D(Rebaudioside D,RD)和瑞鲍迪苷M(Rebaudioside M,RM)的甜度是蔗糖甜度的350倍,苦涩后味明显减少,尤其是RM具有快甜和干净的味道,最接近蔗糖的感官特征。但甜叶菊中RD和RM含量很少,从叶片中分离纯化获得RD和RM产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研究表明甜叶菊提取物具有抗菌、抗高血压、抗癌、抗炎和保肝等多种功效,这些功效可能更多地与其所含丰富的酚类物质有关。因此,研究甜叶菊中SGs和酚类的积累规律,探索SGs和酚类生物合成机制及调控机理对于推动甜叶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分析仪,结合质谱分析及比对对照品或文献报道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和质谱参数,在甜叶菊花和叶中鉴定了 16种酚类化合物。建立一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甜叶菊中16种酚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并对甜叶菊SR-11盛花期花和叶中酚类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甜叶菊花和叶中酚酸化合物包括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其中均以异绿原酸A(9.76 mg/g和41.88 mg/g)含量最高;花和叶中类黄酮化合物主要为芦丁、槲皮素-7-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槲皮素-3-O-木糖苷、槲皮素-3-O-鼠李糖苷、芹菜素-7-O-葡萄糖苷、山奈酚-3-O-阿拉伯糖苷和山奈酚-3-O-鼠李糖苷,其中均以槲皮素-3-O-鼠李糖苷(2.44 mg/g和8.19 mg/g)含量最高。甜叶菊花中酚类总量达22.31 mg/g,因而可以开发为保健食品;叶中酚类总量达91.11 mg/g,可以作为酚类工业生产的原料来源。本研究所建立的测定方法适用于甜叶菊中酚类的定量分析以及甜叶菊原料的质量评价。2.比较了 7个甜叶菊品种叶片中SGs、绿原酸类和类黄酮含量,以期为甜叶菊良种扩繁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7个品种中SGs主要包括RD、RM、RA、St和RC等,5 种糖苷的含量分别为 RA 35.15~111.48 mg/g、St 2.87~70.18 mg/g、RC 9.32~52.14 mg/g、RD 4.40~33.36 mg/g、RM 3.36~33.07 mg/g,SGs 总量为 115.97~171.86 mg/g。7 个品种中主要的绿原酸类成分的含量分别为异绿原酸A 3.01~35.71 mg/g、异绿原酸C 2.40~21.22 mg/g、绿原酸 2.07~14.79 mg/g、新绿原酸 0.29~6.08 mg/g、隐绿原酸0.41~2.93 mg/g、异绿原酸B 0.38~2.20mg/g,绿原酸类总量为8.60~76.39mg/g。7个品种中主要的类黄酮成分的含量分别为槲皮素-3-O-鼠李糖苷2.97~9.23 mg/g、芦丁1.25~2.82 mg/g、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0.44~1.35 mg/g、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0.15~1.08 mg/g、山奈酚-3-O-鼠李糖苷 0.22~0.97 mg/g、芹菜素-7-O-葡萄糖苷 0.36~0.81 mg/g、槲皮素-7-O-葡萄糖苷0.18~0.71 mg/g、槲皮素-3-O-木糖苷0.08~0.47 mg/g、山奈酚-3-O-阿拉伯糖苷0.00~0.36 mg/g,类黄酮总量为7.45~14.76 mg/g。不同品种甜叶菊叶中SGs、绿原酸类和类黄酮含量有明显差异。品种SR-7中优质糖苷RD和RM以及绿原酸类含量均较高,可以作为一个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同时也是进一步进行品种改良的好资源。在70~154 d生长期内,甜叶菊SR-6叶片生物量积累呈上升趋势,各甜菊糖苷的含量变化幅度小,而绿原酸类及类黄酮成分的积累与生长期密切相关,其含量变化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稳定的动态变化趋势。9月中旬至10月初,甜叶菊的生物量、甜菊糖苷、绿原酸类和类黄酮的积累趋于稳定。结合产量和有效成分两方面因素,确定新疆巴州甜叶菊最佳采收期为9月中旬至10月初,与当地传统采收期一致。3.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索甜叶菊中SGs、绿原酸类和类黄酮积累机制,对生长了115 d的3个不同品种甜叶菊(SR-8、SR-9和SR-10)及甜叶菊品种SR-11的5个生长时期(52 d、73 d、94 d、115 d和136 d)的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研究,同时采用TMT标记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研究甜叶菊SR-11其中的3个生长时期(73 d、94 d和115 d)叶中蛋白质表达变化。品种SR-8叶中以St含量为主(101.89mg/g),品种SR-9叶中以RC含量为主(82.77 mg/g),品种SR-10叶中以RA含量为主(174.35 mg/g)。品种SR-10叶中SGs、绿原酸类和类黄酮总量(222.70 mg/g、27.63 mg/g、13.32 mg/g)最高,与品种SR-8和SR-9中SGs、绿原酸类和类黄酮总量(168.06 mg/g、13.83 mg/g、8.41 mg/g和161.95mg、12.15mg/g、10.20mg/g)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甜叶菊 SR-11 品种叶中 RD 和 RM 的含量均较高,RD(24.35 mg/g)、RM(20.86 mg/g)和RA(56.98 mg/g)含量分别于94 d、136 d和115 d升至最高,SGs总量于94 d升至最高(129.42 mg/g)。甜叶菊叶中绿原酸类与类黄酮的动态积累趋势相似,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绿原酸类总量于115 d升至最高(71.89 mg/g),类黄酮总量于94 d升至最高(13.84 mg/g)。荧光定量RT-PCR检测15个差异基因的表达量,验证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数据可靠。PRM验证分析表明差异蛋白的变化趋势与TMT定量结果基本一致。4.与 SGs 生物合成相关的 AACT、DXS、DXR、MCS、HDS、HDR、IDI、GGPPS、CPPS、KS、KO、KAH、UGT85C2、UGT91D1、UGT74G1 和 UGT76G1高水平表达,其中 DXS、HDR、CPPS、KO、UGT85C2、UGT91D1和UGT76G1的FPKM 值超过1000;HMGR、DXS、DXR、GGPPS、CPPS、KO、UGT85C2、UGT91D1、UGT74G1和UGT76G1在基因水平差异表达以及 AACT、DXS、DXR、GGPPS、UGT85C2、UGT91D1、UGT74G1和UGT76G1在蛋白质水平的差异表达调控甜叶菊中SGs的合成。UGT76G1对RA和RM的合成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而UGT91D1可能对RD的合成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5.与苯丙氨酸生物合成相关的DAHPS、DHQS、DHD/SDH、CS、PPT-AT和ADT高水平表达,其中DAHPS的FPKM值超过1000;DAHPS、DHD/SDH和ADT在基因水平差异表达以及DAHPS、DHQS、SK、PPA-AT和ADT在蛋白质水平差异表达调控生物合成底物分别进入绿原酸和苯丙氨酸合成途径。甜叶菊中的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是通过阿罗酸途径生成的。绿原酸类生物合成途径上PAL、C4H、4CL、HCT/HQT和C3’H高水平表达,其中PAL的FPKM值超过1000;PAL、C4H、C3’H和HCT/HQT在基因水平差异表达以及PAL、C4H和4CL在蛋白质水平差异表达调控甜叶菊中绿原酸的生物合成。CHS、CHI、FNS、FLS/F3H和P3’H高水平表达,其中CHS的FPKM值超过2 000;CHS、CHI、FLS/F3H和F3’H在基因水平差异表达以及CHI、FNS、FLS/F3H和F3H在蛋白质水平差异表达调控甜叶菊中类黄酮的生物合成;FLS/F3H对黄酮醇的合成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UGT78D2在黄酮醇的糖苷化反应中起着关键调控作用。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上的COMT、CCoAOMT、CCR和CAD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对甜叶菊中绿原酸和类黄酮的合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6.转录因子 WD40、MYB、bHLH、WRKY、C3H、bZIP 和 GRAS 与甜叶菊中 SGs、绿原酸类和类黄酮的合成密切相关。ABC转运蛋白、GST和VSR调控甜叶菊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转运与积累。
其他文献
2013年家庭农场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文件提出“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农户家庭经营的升级版,它是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其实践进程被大大加快。但是家庭农场的发展却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家庭农场
“基因编辑”和“肿瘤治疗”作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两大研究热点,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基因编辑领域,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由于Cas9表达的不可控性导致的脱靶效应会产生严重、不可预估的副作用,因而被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在肿瘤治疗领域,手术切除、化疗、放疗作为当前肿瘤治疗最为推荐的方式,却由于治愈率低、副作用大而倍受诟病;而新兴的肿瘤免疫疗法虽然能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却由于
Ophiostoma piceae胆固醇酯酶(EC 3.1.1.13)能高效催化胆固醇酯的水解;或在非水相条件下的胆固醇的酯化反应。O.piceae胆固醇酯酶在食品加工、制药(核苷类或固醇类激素的合成)、纸浆树脂障碍的控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胆固醇酯的可溶性差,底物浓度低,严重降低了酶的催化效率。高温有助于增大胆固醇酯的可溶性,提高反应体系中底物的浓度,进而提高反应速率。O.piceae胆固
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调控基因转录表达,印记基因活性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LSH是唯一一个被报道参与DNA甲基化动态调控的SNF2染色质重塑酶家族成员。LSH敲除小鼠整体DNA甲基化水平下降显著,目前基于小鼠的研究更加倾向于LSH参与起始性DNA甲基化调控,但是其分子机制仍存在一定争议,尚待完善。我们首先构建了LSH基因敲除的多种细胞系,包括人源He La、HCT1
由于化石燃料的日益短缺,人们需要寻找新的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生物质能被人们广泛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替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基于木质纤维素抗降解性是影响生物质燃料生产成本的关键因子,本论文将从纤维素生物合成机理、木质纤维素降解机制和纤维素酶分泌效率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Gh CESA基因家族的鉴定和分析发现CESA1,CESA2,CESA7和CESA8主要参与棉花次生壁纤维素合
牛支原体是致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病原,常在运输应激后爆发,引起牛肺炎、乳腺炎、关节炎等病症。由于缺乏特效抗生素和特异性疫苗,该病严重威胁养牛业的发展。另外,由于病原表面可变蛋白的高变性,牛支原体易产生免疫逃避,导致牛支原体病的预防和治疗变得更加困难。迄今为止,牛支原体的分子致病机制和典型的毒力因子尚不清楚,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牛支原体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研发。支原体可胞外生长也可胞内寄生,胞内寄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五年生存率仅为12%左右。肝癌的主要致死原因是肿瘤的远处转移,该过程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涉及众多信号通路的传导异常和效应分子的异常表达。因此,深入探究肝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驱动基因,明确其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寻找预防和治疗肝癌转移的新靶点,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临床意义。Hippo通路的激酶级联主要是通过调控其下游的终末效应组分YAP(yes-associa
我国是鸭生产和消费大国,肉鸭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随着肉鸭生长速度的显著提高,腹部脂肪的沉积也越来越多,降低了肉鸭的饲料转化率、生长性能以及影响鸭健康状况等。因此,从改善生产性能和健康角度考虑,降低鸭腹脂的沉积是目前肉鸭养殖的关键目标;同时,揭示肉鸭腹部脂肪沉积的遗传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樱桃谷北京鸭祖代和润州凤头白鸭杂交的F2代资源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分析304只42日龄F
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一是小农经济条件下,种粮成本上升,种粮收益逐年减少。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民择业机会增多,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因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刚性增长,我国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发生显著变化:"农民断层"问题严重,中、老年人和女性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农业生产投入用工不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绿色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生物质材料因其相容性、可持续性及生态友好性成为合成聚合物的绿色替代品。组分分离可以实现生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的高效利用。本论文主要利用木质纤维生物质的结构及不同分离程度的产物制备出半纤维素基及木材基功能性复合材料在食品包装、防火阻燃、节能建筑以及纳流控材料方面的应用,并探究了半纤维素和木基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