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协调关系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加速,我国大城市出现了诸如人口过密、城市蔓延、交通拥堵等问题,并且有日渐加重的趋势。产生这些城市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城市都提出了通过轨道交通来缓解交通压力和引导城市发展的策略。因此,正确处理轨道交通与城市结构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发展现状来看,轨道交通建设正在全国各大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在国际性盛会的机遇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建设规模与运营效率都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在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方面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因此,面对我国大城市发展的特定阶段,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重组以轨道交通为支撑的空间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为对象,分三个部分进行了研究。  第一部分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案例的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要分别处理好轨道交通对空间结构的适应和引导,还要协调二者关系的层次重点,根据特定的发展阶段安排相应的轨道交通发展时序,才能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第二部分对发达国家大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的规模、形态、布局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我国应在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城市建设轻轨,线网规模达到50km,超过200万的城市建设地铁,线网规模达到100km,并引导城市形成以近郊城镇为主的人口增长方式;根据城市现状形态模式选择轨道线网形态,在区域范围形成环状放射式的线网形态,引导城市由单中心集中式向多中心分散式的空间形态模式发展;在现状公共中心与人口聚集地区分别布置中心型与非中心型线路,疏解城区中最主要的交通需求,并引导城市形成“中心—组团—网络”状的空间布局模式;应对二者的相互关系采取混合目标型的协调方式,分三个阶段分步实施,首要目标分别为解决交通需求、引导内部重组、引导外部扩展。第三部分以天津市为实证案例,结合前两部分的研究,对天津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概括了二者协调发展中的优势与问题,在三个方面探讨性地提出调整策略与建议。
其他文献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识,本世纪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过去长期的粗犷式发展模式使我国可持续发展更加迫切。工业园区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源头之一,且具有产业集聚、技术密度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被推进,作为悠久中华文化载体的传统村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然而由于传统村落的发展相对滞后,关于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落实工作,仍旧存在一
临溪河流域位于成都平原。在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机遇下,流域“林盘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山水空间形态优势一方面为流域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一方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竞争的逐渐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和明显,教育事业的改革随之产生。近年来,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深化,也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了教育的重
学位
随着生活品质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更乐意到室外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提升室外环境的热舒适性以增强城市的活力和宜居性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建筑学科发展的新方向,热舒适研究日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色彩问题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各大城市对色彩做了相关研究和实践,但城市色彩的改观效果并不明显。本文立足于我国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城市色彩问题,以城
建筑表皮作为建筑内外环境直接作用的结构界面,控制着光、声、热等气候因素的内外环境流通的方式,其在变化环境中维持使用者所需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建筑自身的能耗
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作为其空间载体的高校教学楼提出了全方面、多方位的新要求。当今科学技术向着综合化趋势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按系设馆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自助游作为一种行程高度自由的休闲娱乐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选择,青年旅舍开始为大众所熟悉,它有别于一般酒店类的出行居住场所,其特有的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