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维增强等规聚丙烯(iPP)复合材料的力学及物理性能对其应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纤维与iPP形成的界面是材料性能的关键,因此调控纤维与iPP的界面相结构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对于玻璃纤维(GF)增强iPP体系,界面相容性差,通过有效途径如对GF进行表面处理、对iPP进行改性等来提高界面的相容性一直倍受关注。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通过酸刻蚀处理GF的方法来改善GF/iPP复合材料的界面相结构,在等温结晶的条件下,通过偏光显微镜(POM)观察发现,酸刻蚀GF可诱导iPP在结晶初期生成α环状晶核,在随后的结晶过程中生成了只能在一些特殊条件下才能产生的β相横晶,然而关于酸刻蚀GF诱导iPP产生p横晶的原理以及能否将这种处理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加工过程中(如注塑成型)并没有进行阐述。因此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通过POM、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二维广角(2D-WAXD)、二维小角(2D-SAXS)、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实验手段来揭示酸刻蚀GF诱导iPP产生p横晶的主要原理以及研究GF/iPP复合材料注塑制品的微观结构及性能,为能够做出既增强又增韧的GF/iPP复合材料提供依据。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GF经过酸刻蚀处理,其化学成分、化学基团、表面形貌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不是GF诱导iPP产生p横晶的原因,即酸刻蚀GF自身并不具有诱导iPP产生p横晶的能力;(2)酸刻蚀GF使得GF产生的某种变化将压样过程中垂直于纤维轴向的应力效应保存下来,在等温结晶的过程中,应力作用诱导iPP产生平行于纤维轴向方向排列的片晶,即α环状晶核,α环状晶核在随后的等温结晶过程中诱导iPP产生β横晶。关于酸刻蚀对GF的影响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3)通过熔融共混注塑机注塑制得纯的iPP、未经酸刻蚀处理GF(0-GF)/iPP、酸刻蚀GF(4-GF)/iPP样品,在注塑制品中相同的位置,4-GF/iPP样品中p晶的含量最高,其次是0-GF/iPP,在纯的iPP样品中p晶的含量最少。其中芯层p晶的含量较高,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4)纯的iPP注塑样品中芯层含有较多的p晶,且主要以球晶存在,这主要是共混注塑机的预剪切作用所引起的。熔体在料筒中熔融塑化的过程中,螺杆的旋转所带来的预剪切会产生一些先驱体(局部取向的分子链团),含有先驱体的熔体注塑到模具型腔后,在芯层部分未松弛的先驱体诱导iPP产生p球晶。(5)0-GF/iPP注塑样品中界面存在少量p横晶,p横晶的存在主要是注塑充模过程中GF与iPP熔体间相对流动所引起的局部剪切所产生的,4-GF/iPP注塑样品界面存在大量p横晶,因为4-GF可以更好的将局部剪切应力效应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