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是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病原菌,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和疫苗研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但对CP感染的致病机制方面仍然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CP感染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系统研究。本试验首次将A型CP标准株ATCC13124与其分离株F3感染雏鸡后,对细菌在感染雏鸡主要组织器官内的分布及所引起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系统研究。试验将135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型CP标准株感染组、A型CP分离株感染组。两感染组雏鸡22日龄起连续五天经口接种1×109CFU/m L浓度的CP菌液500μL,45只雏鸡接种疱肉培养基作为对照。感染后第1、3、5、7、9、11、14、21、35天剖杀进行病理解剖学病变观察,并采取各器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病理学观察;同时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中菌体分布消长情况,旨在深入系统地从组织和超微结构水平来探讨CP病的病理损伤,进而揭示其病理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结果发现:(1)雏鸡感染CP后,开始呈现精神倦怠、沉郁萎靡、缩头嗜睡、食欲减退、对周围的环境刺激不敏感。第5天出现扎堆、羽毛杂乱无光泽、站立不稳、喜卧,肛门周围羽毛污染黄褐色粪便,腹泻的粪便呈黄褐色或灰黑色,少量带有黏液和血样物。感染雏鸡的部分组织器官,特别是肠道呈现充血、出血、臌气、水肿及实质变性坏死等病理解剖学变化。(2)病理组织学改变主要表现为小肠各段的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变化;其他脏器的变化分别表现为实质性心肌炎、实质性肝炎、肾小球肾炎、出血性肺炎、急性脾炎等。CP的主要作用靶器官为小肠,并且对小肠后段如空肠后段、回肠的病变损伤较小肠前段如十二指肠、空肠前段严重。间接免疫荧光表明,CP大量分布定植在空肠及回肠,十二指肠较少;在肠腔及小肠黏膜均有CP分布。(3)CP在小肠各段的分离鉴定和计数结果表明其分布消长情况与病变程度和发展趋势相吻合,即接种后第5~9天,小肠内细菌数量及病变程度都达到高峰;分离株与标准株病变规律相同,但致病性稍弱。(4)超微病理学检查发现,感染雏鸡的小肠、心脏、肝脏、肺脏、肾脏的实质细胞呈现一系列损伤性变化,主要发生在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细胞核膜等膜性结构。总之,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雏鸡感染CP后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与细菌分布消长规律,为进一步阐明CP的致病机制及该病临床防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