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的历史背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现代化程度不高的现实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均衡性、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所有这些现实的内在综合因素决定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担负的历史使命,应当完成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出了指导意见,明确了具体方向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众多学者在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乡镇企业调整和改革、拓展农村就业空间等问题以及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和相当深度的探讨,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理论参考。但在论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具体转移路径时,学界或多限于转移路径个别论断或某个方面内容的整理,缺乏较系统的论述。笔者认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结合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现状,应从发展和稳定两个大局出发,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契机,以现代化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地区统筹为着眼点,着力进行转移路径的深入探讨,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理论和实效价值的建议和参考。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宏观上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路径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分析,内容涵盖了农村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第三产业、生态环境治理、国际劳务输出等方面。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转型所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目前是未发挥出功效的劳动力。从长远看,它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潜在因素,更是打造未来中华文明的重要力量。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较为全面的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问题,科学归纳和总结了各个系统方面,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考究了各个路径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就全文的写作来说,前言主要介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已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再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本文写作的宏观思路。正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从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和新时期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对国外主要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作以总结。第四部分为全文重点,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