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下政治文献中引用诗文的翻译——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诗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诗性智慧。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引用古代诗文,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增强语言感染力。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书中多次引用古诗文,形成了鲜明的个人演说风格,并以此展示了中文的语言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进了受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如何在中英文转换的过程中再现这些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蕴意,在实现信息传递的同时,也使读者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并产生共鸣,是译者必须面对的任务和挑战。目前,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引用诗文的翻译研究大多集中在口译领域,主要探讨译文的评价标准和翻译策略,从读者角度出发、利用定量研究方法对译文传播效果进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  经本研究统计,习近平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引用了121句古诗文,本文依据译者使用的六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对古诗文进行归类,按比例抽取10句作为研究范例。本研究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分析政治文献中引用诗文的翻译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检验选取的研究范例是否实现了该翻译目的,并用定量分析的结果来揭示不同翻译策略对译文传播效果的影响。  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基本情况、书中引用诗文的翻译目的及策略和论文框架。第二章介绍外宣翻译的定义、翻译、特点和原则,综述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现状,指出外宣翻译研究的成果和不足。第三章阐述目的论的发展、基本概念及原则,和文本类型的作用。第四章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整理问卷的数据,介绍问卷调查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分析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利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和评价不同翻译策略对译文易懂性的影响。第五章总结全文。  本研究发现:  1)在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引用诗文时,译者最常采用的翻译策略是意译法,这一策略产出的译文容易被读者理解;  2)运用替代法来翻译诗文时,产出的译文不能被大多数读者理解;  3)译者应该谨慎运用直译法,因为通过此法翻译出的译文可能包含国外读者无法理解的中国意象或中式表达方式,从而影响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4)译文普遍存在语言表达不地道的问题。从问卷调查的整体结果来看,大部分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引用诗文的翻译。针对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促进该类文本的翻译实践。
其他文献
江枫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翻译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江枫许多关于雪莱和狄金森的诗歌译作堪称范本,然而把他作为翻译家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
狄金森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贯穿了她的创作过程。她的自然诗体现了对世界与个体关系的思考和对语言形式与意义的探索。狄金森是常年隐居的神秘诗人,诗学师承多元。其中爱默生被认为是狄金森的最重要的引导者,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爱默生超验主义对狄金森诗歌认识论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探究狄金森为何以其诗学策略质疑爱默生,探讨狄金森如何通过自然诗贯通她对爱默生式的自然哲学和审美感知模式的扬弃,而这正是过往研究所缺
学位
本论文以文艺思潮的视角对韩国的革命浪漫主义文学进行了研究。   本论的第一章首先通过分析浪漫主义的分化过程讨论的韩国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过程。前四节节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