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历史时期的植被演变主要取决于气候变化,而第四纪人类出现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使环境演变成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孢粉学研究中,辨识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是正确重建古植被、古环境的重要前提,也是依据模型预测未来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借助人工和人工扰动植被花粉组合特征有可能辨别出更多人类活动的信息,使得利用孢粉资料恢复古植被和古气候变化更趋合理。农业生产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内容,研究其孢粉组合特征十分必要,而目前此类研究较少。河北省的谷物农业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的原始生态系统已被长久大规模的农垦等人类活动彻底改变,而人工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植被是河北省大部分地区植被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今后一定时期内的主要植被特征,辨识这些类型的花粉组合特征,可在地层中检测更多人类活动的信息,为追溯河北省农业历史提供依据。山区既有人工植被,又有人工扰动植被和次生植被,可能与平原区人类活动初始阶段的植被特征相近。平原区农田分布广泛,是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最强烈的地区。本研究以河北省山区和平原农田表土和捕捉器样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花粉组合特征及其散布规律,揭示指示人类活动影响下植被的花粉类型和组合特征,为利用化石花粉资料提取人类活动信息提供现代过程依据。河北省中南部82个农田表土花粉组合研究表明:农田花粉组合不仅有农作物花粉类型,也有临近山区的植物成分。山区农田乔木花粉含量与浓度高于平原,对平原的影响随距离增加而降低,距太行山0-50 km松属花粉含量为20%-30%,50-100 km为10% -20%,100-150 km增至20%-30%,海滨区降至16%以下。平原中部含量增加可能与焚风效应有关。山区至平原乔木花粉含量空间上的变化,可能类似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砍伐森林区后时间上的变化,可为研究平原区人类活动初始阶段区域植被的花粉组合特征提供参考。山区和平原灌木花粉含量较低,但主要成分不同,山区以胡颓子科、榛属、虎榛子较常见,平原区蔷薇科、葡萄科花粉相对较多。平原区草本花粉含量(约60%)高出山区约15%,其中人工禾本科和十字花科分别高出山区5%和2%,藜科花粉由山区向平原逐渐增高,可能反映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特征。不同农业单元藜科花粉含量差异与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有关。山区中华卷柏含量高于平原,但平原区也达7%。中华卷柏不易被风搬运,推测平原区农田的中华卷柏可能是平原沉积时由河流从山区搬运而来。相同类型农业单元乔木、灌木花粉和蕨类百分比山区一般高于平原,草本低于平原;不同类型农业单元乔木、草本百分比平原区相近,山区差异较大。山区乔木花粉含量差异主要受草本类型影响,平原区草本花粉组合差异主要是农作物花粉(人工禾本科、十字花科)含量的差异;不同农业单元孢粉浓度差异主要为草本花粉浓度不同,主要是种植习惯等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不同造成的。河北省中南部平原48个花粉捕捉器和表土样品对比研究表明:捕捉器花粉主要反映当地的植被组成。同一类型农业单元中,山区的乔木、灌木、蕨类花粉均高于平原,而草本均低于平原,体现出与表土花粉一致的规律,但捕捉器花粉不如表土更能反映山区和平原区域植被的差异。同一区域内不同农业单元草本花粉组合存在差异,玉米地人工禾本科含量远高于菜地和果园;菜地十字花科较高;果园蔷薇科含量最高,十字花科、藜科花粉含量均较高;此外,菜地捕捉器中豆科、葫芦科、百合科、茄科花粉含量较高,表土中多低于1%,不易进行对比,表明捕捉器比表土更能反映不同类型的农田花粉组合特征。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农业单元中,松属花粉仍具超代表性,表土样品中松含量远高于捕捉器样品,表明不同类型农业种植对松属花粉保存影响较小。河北省平原区玉米地的人工禾本科含量约为28%,山区比平原区低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