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滩》(The Beach)发表于1996年,2000年被拍摄成为同名电影,是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加兰(Alex Garland,1970---)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采用传统荒岛小说的奇幻冒险情节,作品表达了回归自然的主题,道破了现代人生活与幻想的虚幻和脆弱,揭露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是新时期最重要的一部荒岛小说。作为荒岛小说,《海滩》对传统荒岛文学的继承是显而易见的,二者的叙事场景与情节结构具有相似性,都涉及对人性的评判,都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然而细读文本可知,《海滩》在情节设计、人物书写、叙事策略、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都显示出与《鲁兵逊漂流记》、《珊瑚岛》等传统荒岛小说迥然不同的特征。本文把《海滩》放在传统荒岛小说的发展体系中,从上述四个方面分析其作为一部著名荒岛小说对传统荒岛小说的继承与突破。本文绪论主要介绍了传统荒岛文学的发展及其写作特点,分析了《海滩》的创作背景及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正文部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分析《海滩》与传统荒岛小说在情节上的共性——情节三步曲,论证其对传统荒岛小说的继承,进而从流落荒岛原因的嬗变、情节的“突转”和图像叙事等方面揭示出《海滩》不同于以往传统荒岛小说的新特性;第二章首先以《暴风雨》、《鲁滨逊漂流记》、《珊瑚岛》为例,分析传统荒岛小说善于展现人性中光辉善良一面的特点,接着探讨《海滩》中对人性多恶的描写,最后从女性人物在传统荒岛小说中的缺失到《海滩》中的回归,论证《海滩》在人物书写方面对传统荒岛小说的突破。第三章首先从陌生化、理想化、抽象化这三方面分析《海滩》在叙事空间上对传统荒岛小说的继承,接着以《鲁兵逊漂流记》为例,比较分析《海滩》对传统荒岛小说线性叙事结构的突破,最后通过分析《海滩》对经典荒岛文学作品别出心裁的戏仿,探讨《海滩》叙事艺术的独特魅力;论文最后一章首先以《鲁滨逊漂流记》与《珊瑚岛》为例,分析传统荒岛小说的乐观、理性主义传统,接着通过分析主人公理查德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他想摆脱现代文明的桎梏,试图以回归自然的方式重建人类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现代社会种种物质的诱惑,指出《海滩》作者所论述的悲观主义情怀,及其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在此基础上,论文得出结论:《海滩》既在叙事场景与情节结构方面对荒岛小说有继承,又在情节设计、人物书写、叙事策略、主题思想等方面有发展,荒岛小说家希望通过回归自然的方式来解决人类面临的时代难题,但“海滩”最后的黯然消逝,蕴含着现代荒岛小说作家对人类与自然前景的担忧与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