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针刺治疗前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患侧与健侧结筋病灶点红外温度差异,以及针刺治疗前后VAS、WOMAC评分的差异,观察针刺结筋病灶点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红外热成像特征的影响,为完善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作出贡献。材料与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0例。采用ATIR-M301非致冷医用红外热成像仪,拍摄患者双下肢的正面、背面及侧面红外图像,记录双侧髌下、胫骨内髁、髌内下、足三里次、阴陵上、委阳次、承山外结筋病灶点的红外温度;采用新杏林牌0.35×40mm针灸针对患侧以上结筋病灶点进行针刺,施以提插、捻转泻法,使患者局部有酸麻胀感,留针30分钟,1次/d,6d间歇1d,治疗24d为1疗程,治疗1疗程,健侧不加干预措施。于治疗结束1天后,采集患者双下肢的正面、背面及侧面红外图像,并记录双侧髌下、胫骨内髁、髌内下、足三里次、阴陵上、委阳次、承山外结筋病灶点的红外温度。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针刺前及针刺后健侧与患侧的红外温度差异,以及患者治疗前后VAS、WOMAC评分变化,评价针刺结筋病灶点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红外热成像特征的影响。结果:1.患者针刺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针刺治疗后WOMAC疼痛、僵硬、近期日常功能活动评分及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针刺治疗前患侧与健侧髌下、胫骨内髁、髌内下、足三里次、阴陵上、委阳次红外温度比较,患侧红外温度明显高于健侧,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前患侧与健侧承山外红外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针刺治疗后患侧与健侧髌下、胫骨内髁、髌内下、足三里次、阴陵上、委阳次、承山外红外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患者患侧治疗前后髌下、胫骨内髁、髌内下、足三里次、阴陵上、委阳次红外温度比较,治疗后患侧红外温度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侧针刺后与针刺前承山外红外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可以明显降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结筋病灶点的红外温度。2.证实了针刺结筋病灶点对于膝骨性关节炎有缓解疼痛、僵硬等症状的疗效。3.提示可以通过结筋病灶点红外温度诊断膝骨性关节炎,并评价针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