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是大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其中的专业学习更是大学生学习的最关键部分。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各行各业人士,对于长久从事的专业或职业,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或轻或重的倦怠情绪。当代大学生同样如此,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学习倦怠”问题。在社会普遍担忧大学教育质量、国家日益注重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尤为必要。本研究运用连榕教授编著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测量量表》以及笔者自编的《教育学本科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于Y校的400名教育学本科生展开调查,对其中339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对8名学生开展了质性访谈。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教育学本科生总体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男女生的倦怠程度相差不大;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倦怠表现最为严重;学习倦怠水平与生源地不相关;担任干部职务的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高于普通学生;学习成绩水平与学习倦怠呈反比关系。2、学习倦怠的六大影响因素在五个维度上存在差异:一是男性学生在学习意志力、专业兴趣、心理承受力方面高于女生,而女性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学业就业压力方面高于男生;二是大学低年级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大,各年级的学生对教育学的专业兴趣均不浓厚;三是农村学生的学习意志力、学习主动性以及面临的学业就业压力高于城镇学生,而城镇学生在环境适应力方面比农村学生更好;四是学生干部比一般学生具有更顽强的学习意志力、主动性,也面临更大的压力;五是学习成绩水平与学业就业压力呈反比,与学习主动性呈正比。3、立足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学生和高校两方面减少教育学本科生的学习倦怠:一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克服学习倦怠,要求学生主动追求“向学”的亚环境,高校改善硬件和软件环境;二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以克服学习倦怠,要求学生提高专业认同,高校更新教学模式;三是克服学习困难以减少学习倦怠,要求学生提高意志力,高校丰富社团活动培养“全人”;四是保持学习的持续性以克服学习倦怠,要求学生做好身心调适,高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五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克服学习倦怠,要求学生探索适合的学习方法,高校加强学业指导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