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皮下注射尼古丁导致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目的】:观察皮下注射尼古丁对Sprague-Dawle(SD)大鼠椎间盘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同批不同窝10-11周龄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350g,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对照组,第2、3组为实验组,每组各10只。第1组,每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5ml/kg;第2组,每天皮下注射尼古丁3mg/kg,注射体积为1。5ml/kg,共注射2周;第3组,每天皮下注射尼古丁3mg/kg,注射体积为1。5ml/kg,共注射8周。各组达到预定时间后,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注射麻醉成功后取出脊柱,小尖刀及眼科剪仔细剥离L4/L5椎间盘组织,固定、脱钙、制作石蜡切片,运用H.E染色技术观察椎间盘组织的形态结构。【结果】:(1)对照组:椎间盘组织结构清晰、层次感好,胶原纤维走形清楚,纤维环和髓核连接紧密,界限清楚。髓核富含软骨细胞和基质,软骨终板连续,软骨终板和椎骨连接紧密;(2)尼古丁皮下注射2周组:椎间盘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变化,形态结构与对照组大致相同,少部分出现纤维环的轻度撕裂;(3)尼古丁皮下注射8周组:椎间盘纤维环结构紊乱,大部分椎间盘纤维环出现重度扭曲,少部分出现严重的反向折叠,局部出现纤维环撕裂,纤维环缺失,60%为3级退变,40%为4级退变,纤维环与髓核连接处出现断裂,髓核软骨细胞和基质减少,甚至出现缺失,软骨终板不连续,局部出现软骨终板与椎骨不连接。【结论】:皮下注射尼古丁,剂量准确,安全方便,可以用于制备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并且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尼古丁注射时间呈正相关。第二部分IL-1β和CD34在皮下注射尼古丁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观察皮下注射尼古丁导致SD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中IL-1β和CD34表达的变化,探讨尼古丁导致椎间盘退变的机制。【方法】:在第一步成功制备出皮下注射尼古丁导致SD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基础上,取L4/5椎间盘组织,固定,脱钙,做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1β和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1)对照组:IL-1β阳性细胞率为(7.0±0.34)%;尼古丁皮下注射2周组:IL-1β阳性细胞率为(32.1±2.69)%;尼古丁皮下注射8周组:IL-1β阳性细胞率为(78.6±2.59)%。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三组间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分析,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CD34染色观察椎间盘软骨终板微血管数量,对照组:软骨终板微血管计数为23.6±2.37;尼古丁皮下注射2周组:软骨终板微血管计数为20.0±2.00;尼古丁皮下注射8周组:软骨终板微血管计数为9.9±1.73。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三组间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分析,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尼古丁注射时间的延长,SD大鼠椎间盘内的IL-1β阳性细胞率逐渐提高,而CD34染色观察的椎间盘软骨终板微血管数量却逐渐减少,提示尼古丁导致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可能与IL-1β的表达上调和椎间盘软骨终板微血管数量的减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