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了解患儿食物不耐受的情况。2探讨过敏性紫癜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3探讨合理控制饮食在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选取研究对象1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初步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120例,均为初发病例,定为实验组,男女比例(69/51)1.35:1,年龄3-14岁,平均年龄8岁。2健康对照组30例为门诊体检健康儿童,既往均无过敏性疾病史及阳性家族史,男女比(18/12)1.5:1,年龄3-13岁,平均年龄8岁。且发病前无明显感染病史,无特殊药物服用史。采取饮食控制,定期随访。3三个月后对实验组所有患者进行复测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浓度,并随访其病情缓解情况,观察饮食控制后疗效。1检测方法患儿均在未应用激素类药物前,晨起采静脉血2ml,离心后分离血清,此方法为半定量检测,使用由美国BIOMERICA公司生产,北京海奥基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14种食物变应原特异性IgG抗体检测试剂盒。抗体依次是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蟹、蛋清/蛋黄、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E)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浓度分为4级:0级(IgG<50U/ml)为阴性,1级(IgG50~100U/ml)为轻度敏感,2级(IgG100~200U/ml)为中度敏感,3级(IgG>200U/ml)为高度敏感。2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Q)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2检验);符合方差齐性的单因素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或方差不齐的比较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过敏性紫癜患儿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物不耐受总体检测结果:实验组: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血清总IgG阳性率为95%,按阳性率最容易引起不耐受的三种食物依次为鸡蛋、鳕鱼、牛奶;对照组检测结果血清总IgG阳性率为26.67%,易引起不耐受的三种食物依次为鸡蛋、牛奶、大豆。2120例患儿全部阴性者6例,一项食物不耐受者12例,两项者21例,对3种食物不耐受者为36例,4种食物不耐受者为23例,对5种及以上食物不耐受者为22例。3120例患儿,严格控制饮食并定期随访的有60例,14种食物高度敏感由治疗前54例降至21例;中度敏感由治疗前86例降至47例;低度敏感由治疗前42例降至34例,特异性IgG抗体阳性例数由182降至101次。4随访结果:60例患者按医嘱严格进行饮食调整治疗,1周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2例,2周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4例,1月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8例,2-3月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9例,7例患儿症状3月后无改善,总有效率88.33%。结论:1过敏性紫癜与食物不耐受存在相关性,不耐受食物中以鸡蛋阳性率最高,食物不耐受的发生以多种食物不耐受为主。2大米、大豆、小麦、西红柿特异性IgG阳性率较高,提示粮食和蔬菜不耐受情况,亦应受到重视。3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存在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长时间存在,食物不耐受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紫癜治疗中有积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