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医保体系逐步健全与老龄社会的到来,中国居民的健康需求将不断增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长期扮演主体角色,在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疑难病症诊疗和急危重症等方面发挥着骨干作用,在医学科研、教学、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和支援社区等方面肩负着重大使命。建设全民健康型社会,亟需加强和完善医院体系建设。乌鲁木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由于城市建设和历史原因,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医院在等级结构和空间布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提高居民对社会医疗服务满意度、有效解决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促进乌鲁木齐市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对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米东区)医院的总体概况进行梳理和介绍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医院在等级结构和空间布局方面的特点。借助医院等级“金字塔”模型,从医院规模结构和诊疗人次两方面展开对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医院等级结构分析。运用GIS和欧式距离法分别对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各医院空间分布和建成区各区域街道、乡镇就医的空间可达性展开分析。最后,总结、归纳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医院在等级结构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基于公共管理角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究建成区医院等级、布局问题的障碍因素,针对障碍因素展开优化路径研究。经过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医院在结构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三级医院超负荷运营,二级医院数量不足;基层医院发育较差,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短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模式没有真正实施。在医院空间布局方面:各区域医院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差距较大,医院集中分布在老城区,偏远区域缺少大型医院;中心城区汇集各类医疗卫生资源,边缘区域资源配置水平较低;偏远地区居民获取优质卫生资源可达性差,就医成本较高。医疗卫生服务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应主要由公共部门(政府)提供,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产生乌鲁木齐建成区医院等级、布局问题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机制、诊疗模式、定点医保医院管理及医院运营管理制度上。最后,结合政策背景,针对乌鲁木齐市建成区医院在等级结构和空间布局方面的障碍因素,提出优化路径:(1)调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机制,弥补资源的结构性和地域性失衡。(2)有效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模式。(3)完善医保定点医院建设。强化医保定点医院的管理职能;完善医保定点医院的准入机制,放宽医保定点医院进入门槛。(4)完善医院运营管理体制,做好未来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