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红高粱》英译本的三美体现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ong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高粱家族》自1986年出版以来,因其独特的风格,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深受中国大陆读者的喜爱并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走进了世界的舞台。1993年,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的英译本面市,国内外媒体给予高度评价。由此,世界的眼光开始转向中国文学作品。正是由于葛浩文的出色译作,向西方英语国家展示了真实的中国,保留并丰富了原著的美,加强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交流。葛的译作广受好评,他的成功经验值得人们借鉴和研究。作者选择“目的论”作为本文文本分析的指导理论。该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主要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者选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都是由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然而有些学者认为文学作品没有目的因而不能被该理论进行指导,但笔者有不同观点。在本文中,作者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目的论是否能用于指导《红高粱家族》的翻译?葛译本是如何再现原著的美的?葛浩文的翻译目的是什么?本文采用了个案分析法,以目的论为框架,以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准则,对著名小说家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及其英译本对原文“三美”的再现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三美”原则是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提出来的一种美学翻译理论,被看作是诗歌翻译,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标准。他认为翻译时,译者必须用另一种语言把原文的内容、意境、意象、节奏、写作风格表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领略到原文的美。在“三美”原则指导下,笔者分析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并说明了译者如何根据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再现了原著的美。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原作及其作者和译本及译者的情况;第三章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目的论的相关内容和许渊冲的“三美”原则;第四章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许的“三美”原则对译本进行分析。由此,在第五章结论部分,我们可以分析出葛根据目的论中再现原著美的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策略再现了原著的美,由此可以证明目的论是可以用于指导文学翻译研究的。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是充满广告的世界,广告在当代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公益广告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公益广告,顾名思义,并非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旨在促成良好的公益生活秩序和基本的
针对油茶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和油茶果机械采摘水平的落后情况,提出研究低损伤花苞采摘技术的必要性.研究和开发油茶花苞低损伤采摘技术应结合其环境特性和生物特性,满足安全性
金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以金融资本全球化为基础,但它是后者的高级阶段。金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社会、政治与法律现象;金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不仅可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