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生合成方法是一种崭新的无机材料合成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化学家们提出了与传统化学合成方法不同的合成方法。生物矿化是指在生物体内形成矿物质(生物矿物)的过程。仿生合成就是将生物矿化的机理引入无机材料合成,以有机物的组装体为模板,去控制无机物的形成,在模板诱导-抑制机制下形成无机/有机复合体无机材料,制备具有独特显微结构特点的无机材料,使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本文以仿生合成的方法,选择牛血清白蛋白(BSA)、丹参酮IIA(TanshinoneIIA)和聚碳酸酯膜(PC膜)为基质和模板,成功合成了无定形的硒化银、硒化银纳米晶、纳米管。通过对产物进行TEM、SEM、XRD等一系列的测试,对合成产品的晶型、形貌和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且做了细胞相容性的有关研究,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质。本文各章的内容如下:
第一章,简要综述了仿生合成的研究进展、意义及仿生合成纳米材料的方法,在最后提出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以BSA为基质仿生合成了无定形硒化银及结晶硒化银,并且通过TEM、SEM、XRD、EDS和CD等手段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对其光学性质进行了UV-Vis及PL测试,最后还对体相硒化银,无定形硒化银及结晶硒化银进行了骨髓干细胞活性作用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浓度很小时三者对细胞活性的作用都不明显,但是随着浓度的增大,无定型的硒化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新陈代谢起着促进作用,即对细胞活性有很大的正面刺激作用。通过对其光学性质的测定结果可以说明,以BSA为基质所合成的硒化银具有典型的纳米颗粒的特征,即颗粒越小,蓝移越明显。通过纯水中合成的硒化银与在BSA中合成的硒化银比较的结果表明,在BSA中合成的硒化银比在纯水中合成的硒化银具有颗粒小、分散相对均匀、无明显团聚等优点,并利用CD圆二色谱研究了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蛋白质的成核位点和蛋白质构象的变化,表明了蛋白质与纳米材料静电和空间构型的相互匹配作用是蛋白质指导纳米材料合成的本质,揭示了蛋白质对纳米材料合成的机理。
第三章,以丹参酮IIA为基质仿生合成了硒化银纳米晶,利用TEM、SEM、XRD及EDS等手段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通过MTT法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纯硒化银与在丹参酮溶液中合成的复合纳米材料相比,同等浓度下,硒化银的复合材料对于肿瘤细胞的抑制率要明显高于纯硒化银,这证实了丹参酮与硒化银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以聚碳酸酯膜为模板仿生合成硒化银,利用SEM、HRTEM、EDS及TG-DTA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以PC膜为硬模板合成硒化银时,膜起到了控制硒化银纳米颗粒生成管状硒化银的首要一步,这主要是由于PC膜本身的孔径所限制和诱导的结果,蛋白质作为基质的存在限制了银离子的扩散速度,从而使合成的硒化银粒子具有规则的形貌同时生成的硒化银粒子被包覆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中,并且其粒径范围达到纳米量级,最终排列成相对规则的管状结构。
第五章,总结了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下一个阶段的将要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