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民本思想最早萌芽于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思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在齐鲁大地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民本思想的源头。由于民本思想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迄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对于不同地域民本思想差异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因此,本文从齐、鲁文化地域性差异入手,深入探讨齐、鲁两地民本思想的异同。第一章主要探讨了齐、鲁民本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以及不同的地域环境、立国方针对齐、鲁民本思想形成的影响。鲁地深受礼乐文化和“敬天保民”思想影响,形成了以“仁爱”为核心的民本思想。而齐国民本思想深受务实开放的齐文化影响,更加关心人民的利益问题,将“富民”作为其民本思想的核心。二、三两章着重梳理了齐、鲁两地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齐国以管仲和晏婴为代表,管仲的民本思想以富民为核心,指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晏子生活在姜齐政权的衰落之际,他虽身处乱世,但继承了齐国特别是管仲以来的民本思想,提出了“薄身厚民而不刻民”、“省刑罚”、“薄赋敛”等观点,为维护姜齐政权,定邦安民起到了积极作用。鲁国以孔、孟为代表,孔子的民本思想以“仁”为出发点,他吸收并发展了周代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主张治理国家要以“德治”为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和“民贵君轻”的理论,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四章综合分析了齐、鲁两地民本思想的异同,总体来说,齐、鲁两地的民本思想有着相同的渊源,都主张要爱民、富民、教民。但由于地理环境和立国方针等差异,齐、鲁两地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齐国好利,从而形成了以“富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而富民则是为了富国强兵,一统天下。鲁国的民本思想中,富民的目的是为了道德教化,民众只有富裕了才有利于实现仁爱社会。第五章主要探讨了荀子的民本思想,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也是稷下学宫最后一位大师。荀子的民本思想,既继承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又渗透着齐文化的深刻影响。他“人性本恶”的人性学说,王霸兼用的政治主张,尊君重民的君民关系理论,无一不透显出齐鲁民本思想的融合。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齐、鲁两地民本思想异同比较,不仅详细探讨了齐、鲁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而且深化了对民本思想地域性差异的认识,丰富了民本思想的纵向比较。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