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掺杂的GaN半导体材料局域结构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heer4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磁半导体材料(DMS)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自旋电子器件的潜在应用材料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考虑到DMS和现有器件的兼容性,Ⅲ-Ⅴ族稀磁半导体材料成为在当前已存在的光电器件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多样磁现象的选择对象。在Mn掺杂的Ⅲ-Ⅴ族稀磁半导体材料中,Mn替代Ⅲ族原子并提供局域磁距和空穴,导致Mn原子巡游电子和局域磁矩间产生交换相互作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很大一部分工作围绕着GaAs:Mn材料展开。近来,Dietl等人采用Zener模型对闪锌矿结构的磁半导体计算表明GaMnN具有高于室温的居里温度,这一理论预测的出现大大的刺激了GaMnN材料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本论文中,将利用同步辐射方法来研究具有不同掺杂浓度的Ⅲ-Ⅴ族GaN:Mn和GaAs:Mn半导体材料的性质。应用XAFS研究获得半导体样品(GaN:Mn和GaAs:Mn)中Mn原子的局域原子结构和电子态等信息,了解它的近邻结构,用以确定磁性原子Mn在样品中的价态信息,并通过建立不同的理论模型对其近边进行理论计算。结合实验光谱对Mn的掺杂浓度对其Mn的局域结构的影响进行讨论。同时结合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等方法对薄膜的结构和振动模式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Mn的掺杂浓度对Mn的局域结构有很大影响。对于不同的Mn掺杂浓度,Mn在薄膜内的占位形式有所不同。对低掺杂浓度的样品来说,Mn主要是以替位形式存在于薄膜内,Mn3d和N2p轨道之间的耦合杂化能力较强,但是随着Mn掺杂浓度的提高,替位Mn的比例明显下降,薄膜内出现了更多的间隙Mn和Mn团簇,由于晶格中缺陷形成,影响了其p-d耦合杂化能力,导致其p-d耦合杂化能力降低。通过Mn的L边X射线吸收和K边X射线吸收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在高Mn掺杂浓度的Ga1-xMnxN样品中,Mn在薄膜内局域结构与Mn在薄膜内的具体位置(近样品表面还是体内)有关。通过理论计算,给出了Mn团簇在Ga1-xMnxN薄膜内的具体构型,在近Ga1-xMnxN薄膜表面Mn原子主要以Mn5这种团簇形式存在,而对于体内的Mn原子则主要以Mn4这种团簇结构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薄膜内间隙Mn的外扩散作用而导致的间隙Mn在样品表面和体内分布的不均匀而产生的。同时我们利用系统总形成能的计算来验证Mn5这种构型的Mn团簇在GaN晶格内存在的可能。对于GaAs:Mn我们采用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和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对Mn在Ga1-xMnxAs中的局域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模拟EXAFS实验曲线时,我们采用了多相χ(k)函数线性叠加模拟的方法来处理不同Mn掺杂浓度的样品中可能存在多种Mn原子局域环境配置的情况。同样我们发现Mn的掺杂浓度对这个体系的Mn局域结构也有一定影响。在较高Mn掺杂浓度的样品中,我们发现了MnAs第二相的出现,而在更高Mn掺杂且通过后期的热退火处理的样品中,薄膜的结晶质量变好,并有部分Mn的团簇形成,但在膜内并没有发现MnAs相。可见,对于不同掺杂浓度的半导体材料(GaMnN和GaMnAs)的局域原子结构和电子态的研究,可以确定Mn原子在半导体材料中的价态,进一步确定磁性原子Mn在稀磁半导体中的所处的位置,这些对于磁性半导体材料磁性机理和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概述了作为物理学重要分支之一的原子分子物理,特别是该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一原子结构方面的发展现状.在对原子结构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后,阐明了高激发和高离化原子
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对于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测量型终端的研究是目前科研工作的热点,而高精度测量型天线又是测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此为
“丰优10号”小麦于2010年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于贵州省除铜仁地区、遵义市和黔东南州外的小麦种植区高肥水田地种植。  “丰优10号”小麦属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品种。幼苗半直立,分蘖强,成穗率中等,穗层中等整齐,棍棒穗,长芒、白壳、红粒,半硬质,籽粒较饱满,株高88厘米。全生育期201天左右。每667平方米(1亩)穗数20.49万,穗粒数37.2粒,千粒重37.9克。对常见病害中
基于电磁散射模型的目标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算法及仿真,可以有效弥补SAR系统因受各种条件制约而无法获得测量结果的缺陷,同时可以为图像理解和
室温磁致冷技术是建立在磁热效应的基础之上的。相对于传统的气体压缩制冷技术,它拥有节能、环保等优点。为获得较大的磁致冷性能,人们研究了大量的具有大磁热效应的原材料和
在雷达对环境目标进行探测时,地物环境杂波的存在会降低雷达对目标的探测精度,并增加雷达的虚警概率。为此,需要对雷达系统提供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杂波数据,以测试并改进雷达
电磁与弱相互作用统一的标准模型(W-S)是上世纪粒子物理学中最具影响的唯象理论之一,在描述电磁与弱相互作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已被许多实验证实。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弱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简称LIBS)就是利用激光束聚焦入射样品表面产生激光等离子体,由等离子体中原子和离子的发射光谱对样品中的成分进行定性
裂变碎片是核反应过程中的重要生成物,裂变碎片的动能分布、质量分布、电荷分布及碎片发射的中子和γ射线是核裂变过程的重要特征,研究它们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将为核动力学
本文研究分子离解模型的边值问题,是在理论推导基础上进行的数值计算.第二章介绍我们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主要是涉及分子动力学,分子势能函数和分子结构。 第三章是我们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