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同诱导缓解方案的治疗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we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不同诱导治疗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对比及其毒副作用。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5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共42例,诊断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其中M3a 39例,M3b 3例,男26例,女16例,中位发病年龄34.5岁,平均年龄34.55±14.19岁。按诱导缓解方案不同分为A组:全反式维甲酸(ARTA)联合亚砷酸(As2O3)(12例),B组:单用全反式维甲酸(30例)。根据不同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比较各组的疗效及毒副作用的发生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相关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组12例,达完全缓解(CR)11例,CR率91.67%,B组30例,达CR 28例,CR率93.3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1.00)。2、A组达CR时间为35.36±3.32天,较B组42.61±7.71天有显著差异(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诱导缓解方案是否加用砷剂与到达CR的时间呈正相关(β>0),而就诊时合并感染和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与到达CR的时间呈负相关(β<0)。3、42例患者中有35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其中CD33、CD13阳性率分别为94.29%、91.43%。4、在达CR的39例患者中:至研究终止,A组无患者死亡,3年生存率100%;B组患者有6例在维持治疗过程中死亡,2年生存率76.2%,3年生存率61.5%。5、至研究终止,A组1例复发,复发率9.09%(1/11);B组8例复发,复发率为28.57%(8/28),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205)。6、在诱导缓解过程中,A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5例(41.67%);B组出现肝功能异常2例(6.7%),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亚砷酸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诱导治疗方案,可以明显缩短患者到达CR的时间。缩短到达CR的时间可以减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输血次数,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提高生活质量。2、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亚砷酸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其缓解率与单纯应用维甲酸诱导缓解治疗相似,而2年和3年生存率则高于单纯维甲酸治疗。3、利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CD33、CD13高表达的特点,在无条件进行基因和染色体核型检测的情况下,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可用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4、亚砷酸联合全反式维甲酸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方案,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单纯应用维甲酸方案高;其他不良反应,如头痛、肌肉骨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其他文献
表面相互作用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分子如磷脂、蛋白质、多糖等,他们和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和开发生物材料的关键问题,然而目前通过实验
<正>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nodular cutaneous lupus mucinosis,NCLM),亦称之为丘疹结节性黏蛋白病,由1954年Gold首次报道,1985年Nagashima等将其命名为NCLM。该病临床少见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社会主义流派。它提出的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男女平等、反对暴力、强调基层民主等主张
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兴功能材料,具有一系列优于传统材料的特殊性能。纳米材料表面的原子数很多,具有不饱和性,易与其它原子相结合而稳定下来,因而具有很大
路网管理中有几个问题,大量的数据现在确实是"躺着睡觉"的状态。我需要某一路段的科学评价,公路局却提供不出来。贵州大数据应用正风生水起,其中有一朵云是"交通云"。"交通云"主要
日前,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就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学生占1/3,自认为有长期失眠症的学生为12.3%。
<正>《陕西水利》是陕西省水利厅主管,陕西水利系统唯一公开发行的水利行业科技期刊。杂志于1932年由我国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创办,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杂志面向从事水利事业
本文回顾总结了我国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历史和经验教训,并对装配式建筑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在赋予人们更广泛话语权的同时,也为非理性舆论的迅速汇集创造了条件,这就使"媒介审判"有了新的变化。这种网络媒介审判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过传统媒
本文从形容词词类地位问题出发,讨论如何从跨语言比较(包括语言共性与类型差异两个方面)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认识形容词的词类属性,建立相对合理、广泛适用的形容词和形容词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