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林生境中鼠类对不同林木种子命运的影响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鼠类能将大量的林木种子搬离种子源,贮藏在巢穴(集中贮藏)或浅埋于不同地点(分散贮藏)。由于分散贮藏的种子在遇到合适的温度、水分等条件下可能萌发并成幼苗,因此鼠类的分散贮藏行为在种子的扩散和林木更新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动物的食物贮藏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贮藏林木种子的鼠类必须权衡能量收益、贮藏时间、捕食风险等多种因素以获取最大净收益。不同种林木的种子特征差异较大,可对食种子动物的取食及贮藏等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而在同一森林中往往存在多种在可食性和营养价值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的林木种子可供鼠类利用,鼠类对不同种子会采取不同的取食和贮藏策略,这对其生存和繁殖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研究鼠类在次生林生境中对不同林木种子命运的影响对退耕还林地区树种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生态学意义。在国有济源市愚公林场,选择次生林、灌丛、退耕地三种生境,通过野外调查实验,研究了三种生境中鼠类的群落特征和动态变化以及次生林生境中鼠类对不同林木种子的食物贮藏行为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次生林生境中的鼠类以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社鼠(Niviventor confucianus)和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为主;灌丛生境中以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为主,另有少量的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大林姬鼠(A. peninsulae)和社鼠(N. confucianus);退耕地生境中以大林姬鼠(A. peninsulae)和社鼠(N. confucianus)为主,另有少量的岩松鼠(S. davidianus);鼠类的密度表现出季节间和年际波动:2011年和2012年鼠类的总捕获率分别为5.62%和3.62%;2011年的鼠类捕获率:秋季>夏季>春季;2012年的鼠类捕获率:春季=夏季>秋季。2)在春季,4种种子间差异极显著:山杏(Prunus armeniaca)(中位存留时间7.5d)>山桃(Prunus davidiana)(中位存留时间7.874d)>李子(Prunus salicina)(中位存留时间8.016d)>桃(Prunus persica)(中位存留时间21.591d);除桃种子和李子种子部分存留在释放点外,其余的种子都被鼠类扩散;鼠类倾向于取食李子种子而贮藏山桃种子;山杏种子的扩散距离最远(9.87±6.24m, Mean±SD, n=85)李子扩散距离较远(9.45±3.96m,n=55)山桃扩散距离次之(8.45±7.59m,n=92)桃种子的扩散距离最近(5.97±4.36m,n=76);四种种子的多数贮藏点仅包含1枚种子;鼠类倾向于选择灌丛下方、灌丛边缘和树根基部分散贮藏桃、山桃、山杏和李子种子,只有少量的种子贮藏在裸地中。3)在夏季,3种种子的扩散速率明显不同:山杏>山桃>桃;鼠类优先选择贮藏种子;随着种皮厚度的增加,鼠类的取食行为逐渐减少;3种种子中超过60%的扩散距离在6.0m以内;鼠类倾向于选择灌丛下方、灌丛边缘和树根基部分散贮藏桃、山桃和山杏种子,只有少量的种子贮藏在裸地中;鼠类更倾向于将大种子1枚贮藏,而将小种子多枚贮藏。4)在秋季,3种种子的扩散速率明显不同,栓皮栎种子扩散速率最快(中位存留时间8.6d),其次为山杏种子(中位存留时间20.9d),桃种子扩散速率最慢(中位存留时间37.5d);鼠类倾向于取食(55.0%)栓皮栎种子,埋藏(62.0%)山杏种子,但忽略桃种子(原地存留率99.0%);88.6%的山杏和78.8%的栓皮栎种子被贮藏在灌丛下方、树干基部周围和石块旁边等生境中,而仅有4.3%的山杏和9.1%的栓皮栎种子被贮藏于裸地中;鼠类将山杏种子搬运到更远(3.4±2.1m, Mean±SD, n=63)处贮藏;而栓皮栎种子的搬运距离则相对较近(2.5±2.4m,n=57)。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