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平缓构造带磨溪至龙女寺构造带西南部,区内须二段(T3x~2)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特低渗的物性特征,但平面上仍局部分布有物性发育较好的储层——这种分布模式被形象的称为“甜点”分布模式。经数年的勘探研究,研究区内须二段(T3x~2)目前已有多口探井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示了区内须二段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排除部分资料年代较老的因素,目前对本区须二段(T3x~2)的研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虽须二段与须一段(烃原岩)、须二段中部稳定分布的薄层泥岩(烃原岩)、须三段(盖层)纵向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成藏条件优越等已成定论,但是研究区内控制须二段钻探成功率的并不是成藏因素,也不是构造因素,而是优质储层的发育为主,也就是所谓的“甜点”分布模式,这也是研究区须二段(T3x~2)气藏被定义为岩性油气藏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直接对该“甜点”分布模式进行探讨分析的资料并不多。所以本次论文选择区内须二段(T3x~2)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地质、生产测试数据紧密结合地球物理方法应用的思路开展对区内须二段(T3x~2)优质储层的研究、预测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如下所示:(1)通过对按生产测试数据进行分类的储层,开展测井响应特征研究,明确研究区须二段(T3x~2)高产井储层、中产井储层和低产井储层的地质、测井识别参数,通过建立孔隙度和渗透率及孔隙度和速度的拟合关系、速度统计柱状图等,发现储层和致密砂岩段用速度属性很容易区分,但低速的可能是储层也可能是泥岩。(2)按照地质、生产测试数据和物探方法紧密结合的思路,采用一维正演、替换储层试验、正演模型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区目的层内各类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了泥岩和各类储层的地震响应模式,分析了泥岩和各类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的地质成因机理,总结了优质储层的地震响应识别特征及与泥岩地震反射的明显差异。同时在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发现研究区内目的层内小断层较为发育,且部分断层组合复杂,但大多数断层仅发育于目的层内部,从地震反射特征的地质成因机理上断定小断层及其产生的微裂缝和优质储层的发育有关。(3)随后在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区须二段储层的孔隙度下限和GR值、速度上限,并按照如下思路开展反演:即先根据GR值识别下限进行伽马反演识别泥质和砂岩,之后依据速度识别上限开展速度反演,再根据伽马反演结果剔除泥质得到纯砂岩的速度反演剖面,最后根据区内目的层孔隙度和速度拟合公式得到孔隙度反演剖面。以该思路运用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基于模型约束的反演、基于测井曲线的反演3种反演方法进行试验,应用效果不佳,最后采用改进的模拟退火反演方法,得到了较好的反演结果,即纵横向上分辨率较高,与测井资料符合度较高,与各类储层和泥岩的地震反射模式相符合。(4)通过在反演数据体上相应时窗内拾取样点厚度,再进行时深转换,最后得到了研究区须二段(T3x~2)上、下亚段储层厚度平面展布图;通过孔隙度反演数据体得到储层孔隙度平面分布图;再通过厚度与孔隙度平面图得到储层储能系数分布图。(5)对研究区优质储层的“甜点”分布模式进行了探讨和阐述,认为该分布模式的地质机理就是层内小断层、微裂缝发育对原始孔隙型储层和致密砂岩进行物性改造的结果,区内须二段储层厚度较薄且有整体构造抬升背景,具备小断层和微裂缝发育的有利条件,因此有一定厚度、与小断层伴生的储层应为区内的主要勘探目标。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发现,在构造、储层地质等研究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基于地质、生产测试数据紧密结合地球物理方法应用的研究思路能在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中获得意外的成果,且能使整个研究更加结合生产实际,满足生产单位需求。此外,运用合成地震记录和替换储层试验等一维正演研究方法,更容易对优质储层地震剖面上的异常反射进行基于地质成因机理的分析研究,而本次研究中二维正演模型主要用于对地质机理分析结果的验证,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