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人相信天生人成,天人是合一的,因而天人之间必然可以沟通和感通。事实上在原初社会,人间统治权利的独尊正是通过对天人沟通的权利和路径的垄断而获得的。天人沟通的路径和方式作为天人合一之所以可能的中介或桥梁,自然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对所以沟通的途径进行探讨,对我们从天人互动的角度理解天人关系,深入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十分有益。历来对于天人沟通的探讨多集中在宗教领域,从原始巫术到占卜再到理性和目的性占有突出地位的祭祀活动,以及特异天象和特殊预言都被是天人沟通所采取的方式。只是这些还都是建立在主观联想的基础上的沟通方式,充满盲目性和偶然性。本文则拟从“明德”的角度,对天人沟通进行探究。以明确“德”这种理性化的因素,在天人沟通领域又有何表现。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问题的产生及相关研究做了简要综述。第一章对“天”的含义从不同的侧面做了界定,同时明确“天”这一范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自然化的“天”渐渐脱离“人格神”的天而独立的过程,也正对应了人的理性化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第二章对天人沟通的路径和方式进行直接探究,分别从巫术、占卜、祭祀及其他诸如天象、灾变、河图、洛书等天意的显现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明确古人为实现天人之间沟通活所作的努力和尝试,了解人类智慧和想象力如何在这种天人互动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并进一步明确人类社会由原始野蛮到礼乐文明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蜕变过程。第三章探讨“明德”作为一种天人沟通的路径是如何可能的,其作用和表现为何。以明确在这样一种沟通活动中,人的理性(主要是道德)是如何逐步战胜巫卜的权威而独自发挥作用,成为天人沟通的直接媒介和桥梁的。第四章则主要探讨以“德”为路径的天人沟通活动,由外在之德(“德行”)到内在于之仁(心)的内面化转向,这是“德”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德”的根源在“心”,从而“天人沟通”所借助的便不再是外在的辅助手段,而可由人心直接感通,通过对“天命之性”的内在体认而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明德”作为天人沟通的方式有着自身的缺陷,即所谓“德福一致”,就经验层面而言,存在实际上的不一致,颜子何罪,不幸短命而死。“天”的实质是没有位格的“至上神”,这就难以保证应然层面的德与实然层面的福的一致性。而“德”本身的真实性也面临着考验,即我们无法通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来判定他是否真的有“德”。孔子就是在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上重新阐述了“仁”及其与“德”的关系,孔子虽不直接言“心”,而强调“仁”,就仁的发用来看孔子所言“仁”之含义实可与孟子所言之“心”相较。“天人沟通”放在“德”的视域中来观察,已经脱离了实际奖惩的束缚(天道赏善罚淫),而更加注重道德主体的内在情感的满足,也即孔子所言的“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