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的影响,探讨其治疗CAG的作用机制,从而为进一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健康无菌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对照组), C组(针刺对照组),D组(西药治疗组),E组(背俞穴针刺组)5组。除A组外,其余所有大鼠采用综合造模法复制CAG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C组、D组、E组施以针刺、背俞穴针刺、西药连续治疗一个月。每天治疗一次,每治疗6天休息1天,7天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在结束疗程之后,将所有大鼠处死,并取大鼠血清样本,对血清中SOD的活性和MDA的含量进行检测,然后对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变化进行观察。 结果: 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SOD降低、MDA升高(P<0.01),胃黏膜萎缩变薄,粘液减少,腺体萎缩,炎性细胞多见,出现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造模成功。 2.针刺对照组、西药治疗组、背俞穴针刺组大鼠,经治疗后,胃黏膜形态有明显改善,相比模型组,血清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而血清中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 3.与其余治疗组相比,背俞穴针刺组SOD显著升高(p<0.05),MDA显著降低(p<0.05)。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显著,腺体排列更规则、紧密,炎性细胞明显减少,且无增生。 结论:针刺、西药治疗和背俞穴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均具有良性修复作用,而背俞穴针刺组相对其它2组而言,改善效果更明显。三组均能修复胃黏膜上皮细胞,抑制炎症反应,减轻上皮细胞的增生,提高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