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与他对存在的追问紧密相关,他一反传统形而上学对死亡的不在场、彼岸性认识,以基础本体论为前提,以现象学为方法依托,超越在场的“有”进入被遮蔽的“无”中,将死亡放在存在的一端,认为死亡在此在的存在中一直在场,属于生之此岸,此在的存在就是“向死而在”。海德格尔的死亡观使传统形而上学中看似“不知自明”的死亡由遮蔽走向敞开,由彼岸到达此岸,同时被遮蔽的“无”之哲学路径也得以解蔽。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此在的整个存在方式,是“在世”的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此在只有在获得充分的死亡概念时才能对生存的意义有一种源始性认识,从而摆脱自身的非本真状态得以“向死而在”,“先行到死中去”得以获得本真的自由,故海德格尔赋予死亡以生存论——本体论的意义。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考察,大致从此在存在的整体性、此在存在的时间性和此在存在的自由性三方面来分析死亡本体论的主要内涵,死亡关乎着存在、打开着时间、界定着自由。海德格尔把“畏”开启“无”、领悟“无”作为其死亡本体论的超越路径,此在在“畏”的情绪中超越存在者整体,直面“无”和死亡;以“诗”与“思”作为其死亡本体论的审美超越境界,终有一死者在诗意语言的道说之中迎接存在的显现、领会存在的意义、获得真正的自由。海德格尔对死亡和“无”的思考一方面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另一方面又与东方道禅思想不期然相遇,在死亡的观念和事实性问题、死亡的时间性问题、和死亡的有无问题上呈现出向东方佛禅哲学过渡的思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