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而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首要任务。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贫困人口规模曾占世界贫困人口的1/5。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日益提高,加之过去30多年政府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急剧下降,减贫成效十分显著,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但是,中国的贫困规模依然很大,农村的贫困形势依然很严峻。因为:其一,中国的贫困标准太低,若以国际贫困标准衡量,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将超过1亿人;其二,贫困人口下降到一定规模后,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逐渐减弱;其三,扶贫投入的效率下降、因病、因灾致贫或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局部地区非常严重;其四,受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世界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有所趋缓,特别是与低收入人群密切相关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形势严峻,阻碍收入持续增长。这要求我们需重新认识农村贫困问题。然而,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认为,能力缺乏或被剥夺是导致穷人贫困最重要的原因,穷人最主要的表现为人力资本低下。国际反贫困经验认为,对贫困人口进行教育、医疗卫生和营养健康方面的投资,即对穷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比较有效的举措。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有必要就人力资本与我国农村贫困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基于此,以人力资本理论和贫困理论为基础,采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证视角,对我国人力资本与农村贫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及贫困成因进行分析,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两方面构建了我国农村贫困成因的分析框架。一方面,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特点、贫困人口的分布及其构成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并运用贫困指标对中国农村贫困水平进行了度量。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特点及其分布决定了我国农村贫困规模还比较大,形势比较严峻,反贫之路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从教育、健康和劳动力流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农村居民教育水平低下,健康状况差,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差强人意。然后,从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两方面对我国农村居民贫困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构建了一个农村贫困成因的分析框架。(2)从微观视角解读了人力资本与农村贫困关系,并运用CHARLS数据,采用半对数模型和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从人力资本的构成部分诠释了贫困,并分析了其对收入的影响。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低是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而人力资本投资引起的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是,由于国家在医疗、教育领域的投入较少以及教育、医疗等服务价格过快增长等原因,短期内,人力资本投资可能使得农民贫困、返贫或贫困程度恶化,产生所谓因病、因教致贫或返贫的现象。其次,运用计量模型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增加其收入,降低其陷入贫困的概率;健康水平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正相关,与贫困的可能性负相关;参加过培训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更高,贫困发生的可能性更低;有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更高,贫困发生的概率更低。同时,研究的结果显示,教育、医疗支出确实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提高了其陷入贫困的可能性。(3)从宏观视角分析人力资本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力资本对贫困的影响机制,认为,在宏观上,人力资本对贫困的影响主要通过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两个路径。前者主要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后者则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的要素功能、配置效应、收入效应及贬损效应等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而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能够显著地减缓农村贫困,且人力资本的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就门槛效应而言,不同的贫困指数,人力资本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贫困发生率来说,人力资本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低区制大于在高区制;而就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指标而言,在低区制,人力资本无法减缓农村贫困,而在高区制,其能有效实现减贫的作用。也就是说,当人力资本水平非常低时,无法对穷人中的穷人产生作用,而只有当人力资本水平跨越门槛值时,才能够实现其减贫效应。此外,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人力资本视角,提出了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技培训、完善医疗保障、土地和户籍制度及健全农村社保体系等政策建议。总之,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人力资本和农村贫困的关系,并运用计量方法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而在实践上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农村扶贫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