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针灸与药物疗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观察治疗前后骨密度、骨钙素(BGP)、骨化三醇(1,25-(OH)2D3)、睾酮(T)、骨痛积分的变化,从骨密度、骨代谢角度探讨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理,给临床提供指导。 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针灸治疗)和对照组(30例,口服服用维丁钙片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骨密度、骨钙素(BGP)、骨化三醇(1,25-(OH)2D3)、睾酮、骨痛积分的变化。 结果:①骨密度:两组组间观察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腰椎(L2-4)、左股骨颈(Neck)、Ward′s三角区和左股骨大转子(GT)骨密度值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观察后。腰椎(L2-4)、Ward′s三角区和左股骨大转子(GT)骨密度值也稍有升高,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骨钙素(BGP):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血浆BGP含量均有调节作用。两组治疗前患者血浆BGP含量无差异(P>0.05),故两组病例血浆骨钙素值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均能调节患者血浆的骨钙素;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调节作用更明显。 ③骨化三醇(1,25-(OH)2D3):两种治疗方法能提高患者血浆1,25-(OH)2D3含量。治疗前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故两组病例血浆骨化三醇值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血浆的骨化三醇;治疗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提高作用更明显。 ④睾酮: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血浆睾酮均有影响,治疗前两组间血浆睾酮无差异(P>0.05),故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⑤骨痛积分:两组病例观察前症状分级经统计学分析 P>0.05,无统计学意义,故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数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骨痛积分均降低,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效果更明显。 ⑥临床疗效计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较药物疗效可靠,其对骨密度、血浆1,25-(OH)2D3、睾酮(T)明显提高更明显,更能调节骨钙素(BGP)趋于平衡状态。疗效稳定明显,易被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