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左室心肌应变、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来我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确诊冠心病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于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术后一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冠心病患者分为PCI术前三天(A组)、PCI术后一周(B组)、PCI术后一个月(C组)。病例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均有狭窄75%以上的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并成功施行PCI介入治疗。根据冠脉造影确定病变冠脉支数,其中单支冠脉病变者22例(单支左前降支病变组12例,单支右冠状动脉病变组9例,单支左回旋支病变组1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者13例。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的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左心腔造影检测,应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左室整体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和圆周应变,左室各心肌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和圆周应变。记录病例组左心腔声学造影前、后左室各心肌节段心内膜显示评分,计算心内膜显影改善率。对所获得的结果经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例组PCI术后一周LVESV、LVEDV、GLS、GCS与PCI术前三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一个月LVEDV、LVESV较PCI术前三天及术后一周均减小(P<0.05)。病例组PCI术后一周LVEF与术前三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一个月LVEF、GLS、GCS较PCI术前三天及术后一周均增大(P<0.05)。2、单支左前降支病变组PCI术后一个月左室前壁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间隔心尖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较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提高(P<0.05),PCI术后一个月左室前壁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较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提高(P<0.05)。单支右冠状动脉病变组PCI术后一个月左室下间隔基底段、下壁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下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较术前三天提高(P<0.05),PCI术后一个月左室下间隔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较术后一周提高(P<0.05)。单支右冠状动脉病变组PCI术后一个月左室下间隔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较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提高(P<0.05)。3、病例组PCI术前三天LVEDV、LVESV均大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PCI术前三天LVEF、GLS、GCS均小于对照组(P<0.05)。4、病例组PCI术前三天左室前壁基底段、前壁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间隔心尖段、下间隔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下壁心尖段、下侧壁基底段、下侧壁中间段、侧壁心尖段、前侧壁中间段、心尖部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及圆周应变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5、病例组PCI术前三天GLS、GCS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左室整体纵向应变ROC曲线下面积是0.941(P<0.05),采用GLS=-15.5%作为检测冠心病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94.3%,特异度为82.9%。左室整体圆周应变ROC曲线下面积是0.896(P<0.05),采用GCS=-23.5%为作为检测冠心病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74.3%。6、病例组GLS与LVEF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593,P<0.05),GCS与LVEF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572,P<0.05)。7、病例组左心腔造影前、后各心内膜边界评分分数的心肌节段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心内膜显影改善率为91.2%。结论:1、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一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左室整体圆周应变均较术前提高,各心肌缺血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圆周应变均较术前提高,PCI术后狭窄或者闭塞的冠状动脉开通,缺血心肌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活性逐渐恢复,左室整体及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逐渐改善。2、左心腔声学造影可以清晰的显示心内膜的边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准确测得左室各心肌节段应变值,根据心肌各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及圆周应变下降节段的分布情况可以间接推断冠心病患者病变的冠状动脉。3、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作为一种新方法,定量、准确的评估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左室心肌应变、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