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正常在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及危险因素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tian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基线和随访冠状动脉CT征象并进行临床随访,探讨临床疑诊冠心病而冠状动脉CT正常的患者冠状动脉新生斑块和心血管事件的长期预后及其相关危险因素,避免此类患者短期内进行不必要的反复冠状动脉CT检查,并针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提前进行干预,避免其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材料和方法:2006年6月至2017年7月,本院连续接受两次及以上(基线冠状动脉CT正常,至少复查冠状动脉CT一次)冠状动脉CT检查的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包括门诊及住院患者)。基线及随访冠状动脉CT均正常定义为A组;基线冠状动脉CT正常而随访阳性(随访冠状动脉CT检出冠状动脉新生斑块)定义为B组。采用双盲法,由两名具有10年以上心血管影像丰富经验的医师独立评价管腔直径>1.5mm的冠状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若2名医师结果有争议,则请另一名医师共同研判,并最终得出结论。本研究的临床终点是心血管事件,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晚期血运重建和心源性死亡等。  结果:全部研究对象332名,年龄59.2±11.6岁(52.3-76.6岁),其中男性135名,占40.7%,CT平均随访时间5.6±0.5年(3.8-7.2年),临床平均随访时间9.8±0.6年(6.6-12.6年)。①A组(基线及随访冠状动脉CT均正常)304例,占全部研究对象的91.6%,年龄58.3±11.5岁(52.6-68.3岁),CT平均随访时间5.2±0.5年(3.6-6.7年),临床平均随访时间9.8±0.7年(7.6-12.3年),0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B组(基线冠状动脉CT正常而随访阳性)28例,占全部研究对象的8.4%,年龄62.6±11.4岁(55.6-72.3岁),CT平均随访时间6.5±0.6年(4.6-7.7年),临床平均随访时间9.6±0.9年(7.6-11.8年),其中2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均为心源性死亡),占B组患者的7.1%,占全部(A组+B组)患者的0.6%。A、B两组间年龄、冠心病家族史、身体质量指数、高血脂和糖尿病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史、高血压和高血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②B组28例患者共34个冠状动脉新生斑块,斑块主要位于左前降支(15个,占44.1%)和右冠状动脉(15个,占44.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32处(占94.1%),≥50%狭窄2处(占5.9%)。③以随访冠状动脉CT是否阳性为因变量,以已知危险因素(年龄、冠心病家族史、身体质量指数、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高血压和高血脂)为协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OR:2.367,95%CI:1.452~3.67,P<0.01)、高血压(OR:2.317,95%CI:1.352~3.57,P<0.01)、高血脂(OR:2.327,95%CI:1.362~3.67,P<0.01)是基线冠状动脉CT正常而随访阳性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在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中,基线冠状动脉CT正常患者具有较好的长期预后,平均9.8年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仅0.6%,6.5年内无需反复行冠状动脉CT检查;应重视基线冠状动脉CT正常而随访出现新生斑块,尤其具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生活方式上提前干预或临床药物干预,延缓或阻止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其他文献
传统石砌民居建造技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文章针对泰安市二奇村这一特定地区条件下的民居建筑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分析其建筑形式特点与营造工序,保护传统石砌民居在当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开办的老工厂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还有一部分老工厂依旧在投入使用,肩负着发展重任(有些已被改造成具有纪念及观
民俗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地方民俗和传统风貌的文化空间,它的规划建设一直深受各个城市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传统意义的民俗博物馆,在当下社会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在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