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丝》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之一,也是第一个以发表杂感、随笔、评论等散文为主的文学杂志。《语丝》秉持了中国知识人的淑世情怀,保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名家思想发展的轨迹,广泛研究或探讨了各种政治、文化、经济问题,并展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种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它对中外浮世人情的观察均具体而微,闪烁着现代汉语神秘的锻造之光。闲适文学的审美特征也在其中得到了初步确立。《语丝》作者的情感律动体现在作品中,他们是五四退潮时期中国社会跌宕起伏的见证者。《语丝》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联结点,首先表现在“语丝同人”历史观念的迥异。它既体现了“语丝同人”思想上的“百花齐放”,也反映出五四文人对传统问题的不同看法。对当代社会来说,它甚至可以被认为是对某种现代文学新传统的重新建构的过程。本文的第一部分将详细论述这一点。其次,《语丝》对外来思想文化观念的介绍既是对第一部分反对复古内容的补充,又因为自身的饱满性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功能性的作用,为读者提供了认识外来思想文化观念的新视角。这将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得到论述。第三,《语丝》文人对写作之外事物的投入以及把文学视作对某些权利的不断更新(譬如对表达个人看法之权利)都可以视作广义的“政治”行为。如果说前两部分是五四时期每一个具有影响的刊物所要共同面临和解决的问题的话,那么对政治的主观“没有什么兴趣”(第一期《发刊辞》)和客观上“隐约其词”地“骂人”,则是《语丝》所特有的,“语丝文体”的逐步形成也得益于此。它的文本不仅传达某些意义,也创造某些意义,所指非常丰赡,包涵了大量的意识形态内容,构成了对读者阅读导向的某种政治性引导。本文第三部分将从文学作为政治行为而产生的影响方面,阐述《语丝》文体形式的新变及其提供的思想价值,这是对《语丝》文本特点的综合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