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绪论部分主要分析选题的意义,界定了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的概念,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构,并指出了创新及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分十章论述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的互动关系。第一章主要分析废约运动全面兴起的政治环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为废约运动提供了浓厚的政治氛围及平台;苏俄发表对华宣言提升了国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政治民主的信心,而五四时期的国民大会运动及国民强烈的废约诉求,为废约运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章主要论述全面兴起阶段的废约运动对南北政局的影响。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引发的废约诉求,既是南北尝试统一的契机,同时,又是南北争端的纠结点。内政的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北京政府废约外交的成效。第三章主要阐述废约运动对北京政府内政的影响。中日对山东问题的交涉,成为各派政治势力较量的重要借口,是第一次直奉战争的导火索。后来奉系主导的北京政府,既在国民政府的压力下试图加快废约的步伐,同时,又因复杂的国内外局势而力不从心。地方势力如冯玉祥、孙传芳等人的废约态度和主张反映了其政见的变化,对政局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第四章主要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废约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共产党以废约反帝为打倒军阀和北京政府的号召,以民众运动为废约反帝的重要途径,突出国民党在废约运动中的作用,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在革命低潮时期,共产党坚持废约反帝并反对国民党,虽然废约运动及革命遭受挫折,但仍然为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精神食粮,指明了革命前进的方向,并取得最终的胜利。第五章主要分析中苏废约外交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一方面,苏俄的对华政策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苏俄和共产国际的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废约策略如影随形,对中国革命产生了积极和消息的双重作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中苏废约交涉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又针因国共两党与苏俄的关系,中国掀起一股关于“赤化”和反“赤化”的大讨论和政治斗争。第六章主要论述废约运动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势力发展的相互促动。国民党以废约反帝为国民革命和北伐的重要旗帜,得到了大多数民心的支持,基本上取得了国家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尽管南京政府受到共产党的反对,但通过调整废约外交为修约外交,南京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承认,在一定意义上稳定了其政治地位。第七章主要介绍政府决策机制外的团体组织的废约情况及其对政治的影响。政府成立的正式组织,为政府的废约政策出谋划策,起到了重要的咨询作用。各种非政府团体组织具有很强的协作性,外争国权,内争民主,对国民革命的发展和废约运动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第八章主要阐述知识阶层对废约运动及政局的关注。知识阶层在废约运动中不仅提出或“先内后外”或“先外后内”的,或激烈或温和的废约主张,而且关注南北政府和国共两党在政局中的地位变化,对列强态度的影响也予以评判,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国家统一和政治民主的渴求。第九章主要分析废约运动与国民会议运动及各惨案事件引发的爱国运动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广大民众将废约纳入国民会议的议案,共同推动了国民会议运动的开展,掀起了一股要求政治民主的风潮。由惨案事件引发的爱国运动,其主要内涵也是废除不平等条约,既推动了废约运动的深入,又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第十章主要分析了废约运动中经济文化领域的斗争与民国政治的关系。抵货运动、国货运动、商会的斗争,非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等,既是废约运动的重要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时,还具有极大的政治斗争意义。结语部分主要论述在民族主义的驱动下,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的相互影响。废约与否,成为民众评判政治势力的重要指标,成为“得道”与“失道”的筹码。同时,也是其时判断民众和思想界政见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