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是苜蓿上的优势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大发生时造成苜蓿大量减产。近年来由于环境等问题,导致平流层中臭氧总量减少,明显增加了到达地表的紫外辐射,改变昆虫的生存环境。本研究采用不同持续时间的UV-B辐射三叶草彩斑蚜初生12 h后的若蚜,连续辐射8代,通过组建生命表计算种群参数,同时测定其体内保护酶系活性及蛋白、糖和脂肪等物质含量,明确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的影响,为预测三叶草彩斑蚜种群动态变化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抑制作用随辐射代数增加先增强后减弱,30 min处理抑制作用最强。同一世代辐射时间延长体长缩短显著短于对照(P<0.05),辐射世代增加体长先增大后减小,最小值1.14 mm仅为对照的68.26%;辐射时间增加若蚜历期先延长后缩短,各处理在F2F8代均长于对照,最长为6.56 d;成蚜寿命随辐射时间增加先缩短后延长,随辐射代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最小值10.67 d仅为对照的83.16%;净增值率随辐射代数和辐射时间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最小值仅为对照的45.91%,各处理在F3F8代较对照均显著减小(P<0.05),F4F8代均在30 min处理出现最小值;平均世代周期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先缩短后延长;各处理内禀增长率在F3F8代随辐射代数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且均显著小于对照(P<0.05),各世代均在30 min处理时最小,最小值仅为对照的77.78%;辐射代数增加周限增长率先减小后增大,各处理均小于对照,F3F7代减小显著(P<0.05),最小值为对照的92.31%。F8代各参数均未恢复F1代的水平。2.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体内保护酶系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紫外辐射三叶草彩斑蚜时,其体内CAT活性随辐射代数和辐射时间增加先升高后降低,F1F7代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各世代均在40 min处理时最大,最大值为对照的7.58倍;各处理POD活性均高于对照并随辐射代数和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值为对照的2.09倍;各处理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随辐射代数和辐射时间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除F6代外,其余世代均在40 min处理时活性最高,最大值为对照的8.05倍;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辐射时间和辐射代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除F7代在30 min处理外其余世代均在40 min处理时最大,最大值为9.72 ug/mg。三叶草彩斑蚜通过增加体内CAT、POD、SOD活性以减弱紫外辐射对虫体的伤害,其中CAT和SOD起主要作用,长期紫外辐射下三叶草彩斑蚜会产生适应性,30和40 min处理的变化最显著。3.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体内糖和脂肪含量的影响紫外辐射下三叶草彩斑蚜体内可溶性糖、海藻糖、糖原以及脂肪含量均高于对照,辐射代数增加可溶性糖和糖原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海藻糖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辐射时间延长可溶性糖、海藻糖、糖原和脂肪含量先升高后降低,F2F7代各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同世代对照(P<0.05),最大值为14.31ug/mg约为对照的1.84倍;各世代海藻糖含量在3050 min处理时显著高于对照(P<0.05),除F6代外,其余世代均在40 min处理时含量最高,最大值较对照增加了48.15%;各处理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同世代对照(P<0.05),各处理均在F6代最高,各世代均在40 min处理时最高,最大值为对照的5.36倍;各处理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同世代对照(P<0.05),最大值为对照的2.00倍。紫外辐射使三叶草彩斑蚜体内可溶性糖、海藻糖、糖原以及脂肪含量升高,30和40 min紫外辐射处理对三叶草彩斑蚜胁迫最强,紫外辐射后期三叶草彩斑蚜产生了一定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