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农业人口比重很高的国家。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不断拉大,乡镇企业发展增速减缓,农村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持续降低,“三农”问题日益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无疑将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农村金融改革并没有跟上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对于制定农村金融发展战略,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第二章,首先对农村金融、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增长的概念进行了细致的界定,为下一步分析打下良好的铺垫。其次阐述了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各种理论,包括农村金融发展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机制。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三种不同流派。金融深化理论是以麦金农和肖为代表的,认为实现金融自由化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机制主要以哈罗德-多马、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最后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文献做简要的回顾与总结。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以Burgess和Panda(2002)研究的印度1961-2000年间银行业政策变革为代表。国内学者采用同时期比较先进的方法,徐笑波、邓英淘(1994)最早采用金融相关率指标,研究农村信贷资金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张兵等(2002)对金融相关率指标进行了修正,研究结论表明农村金融深化进程比全国的水平落后约十年。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年对中国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三者关系做了实证检验,得出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并不存在协整关系。第三章回顾了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以及发展过中表现出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前走过一些弯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一系列改革,农村经济已经走上正轨,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业产量逐年提高,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村金融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已经形成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体,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多元金融体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完善,金融服务单一,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第四章介绍了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典型及对我国的启示。美国建立了以农业信贷和保险为主要内容,以合作金融为主体,以政策金融为保障,以商业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法国的农村信贷体系是由地方农业信贷银行、地区农业互助银行和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总行三个层次构成的,其在体制上实行半官半民、上官下民、官办为主,合作性和政策性相结合的模式,在管理上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模式。日本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民间合作性质的“农协金融系统”为主体,以政府主导的“农业制度金融”为保障,以兼营农业金融业务的商业性金融为补充。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由农村政策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以私人借贷为主的农村民间金融构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须认清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地位和功能,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制度创新为前提,机制建设为重点,政府机构、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等组织形式为载体,农民广泛参与,多种协调手段综合运用为原则,构造一种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金融各尽其职,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规范运行的协调发展模式。在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指标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用农村人均GDP来衡量农村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9年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各变量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然后进行协整检验,变量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其次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变量不是农村经济增长变量的格兰杰原因,相反农村经济增长变量是农村金融发展结构的格兰杰原因。再次在存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变量对系统偏离长期均衡关系会做出快速反应,系统自我修复功能强。最后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保持稳定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是至关重要的结论。基于上述实证结果,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下列政策建议:实行持续稳定有差别的金融财政政策,在组织上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实现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