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向增发是向特定对象(不超过10个)非公开发行新股的一种股权再融资方式。定向增发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相比于国外,我国定向增发起步较晚,直到2006年,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定向增发因其具有较低的发行门槛、简便的审核程序、低廉的发行成本等其他股权再融资方式所没有的优点,迅速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直至今日,已经是远远超过配股、可转换债券和公开增发等股权再融资方式,一跃成为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首选方式,在资本市场上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定向增发备受青睐的同时,对于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他们越来越关注定向增发之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良好的经营绩效是对定向增发这种融资方式的肯定,弄清楚定向增发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不仅有助于上市公司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而且投资者在知晓定向增发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也更容易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同时,完善的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定向增发是一项股权再融资的行为,上市公司在完成定向增发后,其股权结构一定会发生变化,因此,研究在完成定向增发后股权结构如何变化及其变化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2010年至2013年在我国沪深两市A股市场完成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首先,利用2009-2016年的财务数据,评价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前一年、当年以及后三年的经营绩效;然后,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监督假说理论,对定向增发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以及定向增发前后股权结构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假设;再对样本的经营绩效和股权结构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定向增发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进一步地从股权结构的角度来看,定向增发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改善有积极的影响,而高管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改善没有显著的影响。最后,结合现状分析和实证结论,本文分别对监管层、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给出了相关建议:监管层应完善定向增发相关制度,引导上市公司作出理性的融资决策;上市公司应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使独立董事和监事发挥其作用;投资者应加强理性投资观念,避免盲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