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四川文氏皮科流派治疗慢性湿疮的学术特色;评价文氏皮科流派协定方联合蛇黄膏对慢性湿疮的临床疗效;探索其治疗慢性湿疮的作用机制。方法:1.阅读流派代表性著作及学术文章,总结学术特色,在流派带头人艾儒棣教授及导师的指导下确立协定方;2.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5月四川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的慢性湿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纳入研究患者的一般资料,了解慢性湿疮患者群体的常见证候分布情况;3.对于湿热蕴肤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的患者,分别给予口服文氏马齿苋汤、健脾除湿汤、润燥止痒汤,外用蛇黄膏治疗;4.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EASI评分及瘙痒评分,客观评价文氏皮科流派协定方联合蛇黄膏治疗慢性湿疮的临床疗效;5.对部分患者(采取自愿原则)和健康成人进行血清IFN-γ、IL-4、IL-22、IgE表达水平检测,观察慢性湿疮患者的免疫紊乱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常见证候分布:纳入研究的慢性湿疮患者共277例,四川省内患者250例。临床常见证候以湿热蕴肤证为主,共145例,占52%;脾虚湿蕴证患者107例,占39%;而血虚风燥证患者最少,仅有25例,占9%。2.临床疗效评价:(1)各证候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皮损面积、EASI评分、瘙痒评分下降,经配对检验,P均<0.01(且P均<0.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277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49例,占17.7%;显效125例,占45.1%;好转93例,占33.6%;无效10例,占3.6%;各证候患者的疗效比较,P>0.05(P=0.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结束6月后,通过对取得痊愈和显效患者回访发现,痊愈患者增加到101例;各证候间的痊愈和复发情况比较,P>0.05(P=0.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患者与健康成人免疫相关检查比较:(1)在治疗前,各证候患者血清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成人,P均<0.01(其中湿热蕴肤证P=0.0069,脾虚湿蕴证P<0.0001,血虚风燥证P<0.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IL-4、IL-22水平只有湿热蕴肤证患者高于健康成人,P均<0.05(P值分别为0.0246、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脾虚湿蕴证和血虚风燥证患者与健康成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证候患者的IgE水平均高于健康成人,其中湿热蕴肤证与健康成人相比,P<0.01(P<0.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脾虚湿蕴证与健康成人相比,P<0.05(P=0.0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证患者与健康成人相比,P>0.05(P=0.1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各证候治疗前后免疫相关检查变化:(1)湿热蕴肤证患者治疗后IL-4、IL-22、IgE水平均得到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均<0.01(P值分别为0.0098、0.0040、0.000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IFN-γ上升,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7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脾虚湿蕴证患者治疗后IgE水平下降,P<0.01(P=0.001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IFN-γ上升,IL-4下降,P均<0.05(P值分别为0.0161、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2水平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0.05(P=0.6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血虚风燥证患者治疗后IFN-γ水平升高,P<0.05(P=0.0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IL-22、IgE水平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P值分别为0.8836、0.2927、0.55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纳入研究的四川地区慢性湿疮患者以湿热蕴肤证为主要证候,脾虚湿蕴证次之,血虚风燥证最少。2.四川文氏皮科流派协定方联合蛇黄膏治疗慢性湿疮,可显著降低其皮损面积、EASI评分及瘙痒评分,改善临床症状;且可以通过延长治疗时间增加疗效。3.慢性湿疮患者免疫紊乱以IFN-γ降低和IgE升高为主,同时湿热蕴肤证患者还会出现IL-4、IL-22水平升高。4.文氏马齿苋汤加减治疗慢性湿疮湿热蕴肤证患者,通过下调IL-4、IL-22、IgE水平发挥治疗作用。5.文氏健脾除湿汤加减治疗慢性湿疮脾虚湿蕴证患者,通过上调血清IFN-γ水平,下调IL-4、IgE水平达到治疗作用。6.文氏润燥止痒汤加减治疗慢性湿疮血虚风燥证患者,可能通过上调IFN-γ水平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