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施栽培已成为保障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然而由于光照不足引起光合能力下降而成为限制设施蔬菜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分析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调控措施及相关机制,是光合作用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向,也是挖掘蔬菜作物单叶或群体光合生产力的关键。本研究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试材,针对叶绿素光吸收与叶片光吸收差异、叶绿素吸收非峰值光谱的叶片内部光能利用特征、以及以往红蓝处理光源的光强偏弱造成光合产物匮乏而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光质信息调控效应难以充分体现的问题,以光谱能量驱动效应和信号调控效应为切入点,测试分析不同光质下叶片内部光吸收的光谱效应、光系统光能捕获吸收与传递转化分配状况、以及与其相偶联的光合酶动力学特性,探明叶片内部微观光截获特征,同时,结合光合色素含量、解剖结构、相关光合酶基因表达、碳代谢产物的光谱效应分析,探索番茄叶片光合器官和光合机构的光质适应特性及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单色光质LED测试光源(光纤光谱仪的测定光源)下番茄叶片的光吸收,结合叶片结构的能流分配和kubelka-Munk理论(k-m模型)计算分析了叶片内部光分布。从叶片腹面照光(上表皮方向)79.08~88.18%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被番茄叶片吸收,其余部分被叶片反射(9.82~12.01%)和透射(0.79~5.08%)损失掉了,从背面照光(下表皮方向)获得的叶片吸收率较腹面照光减少了2.07~4.39%,其中以绿光520 nm降幅最大;从叶片内部看,栅栏组织对蓝光(445 nm、470 nm)的吸收最大(分别为86.32%和83.79%),红光(625 nm、660 nm)居中(分别为83.38%、82.13%),绿光(520 nm)最低(77.53%),而海绵组织对光的吸收却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520 nm的最高(13.15%),红光其次(11.64%和13.06%),蓝光最低(6.99%和7.83%)。综合分析表明,叶片内部光质光量不仅在空间上分布有很大变化(栅栏组织吸收的光量远大于海绵组织),并呈现出光谱特征的不均一性(栅栏组织中富有红光和蓝光而海绵组织相对富有绿光)。2.研究了单色光质LED测试光源(Ciras-Ⅱ型便携式光合仪的测定光源)下自然光培养的番茄叶片光能传递转化分配状况。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来看,随着光强的增加(200~1 500μmol·m-2·s-1,番茄叶片的光抑制发生以蓝光更为敏感,表现在其照射下番茄叶片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 II实际量子产量Y(II)、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下降程度比红光和绿光更为显著,而且引起这些参数明显下降时对应的光强较红光和绿光低。从光抑制的保护机制来看,红光和绿光以PSⅡ调节性能量耗散途径为主,而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途径对蓝光光抑制的保护能力更强。从光合光响应的光谱特征参数来看,蓝光(470 nm和445 nm)下番茄叶片Pn、LCE和AQY均低于红光(625 nm、660 nm)和绿光,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绿光下番茄叶片Pn较高,当PAR高于600μmol·m-2·s-1光强时520 nm处理下Pn仅次于红光625 nm;根据光合CO2响应曲线利用Farquhar生化模型拟合计算的番茄叶片Vcmax、Jmax和磷酸丙糖利用速率TPU均以660 nm为最大,其次为625 nm,而蓝光445 nm最低,反映了在饱和光强和28℃环境下番茄叶片对红光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光合酶活性和生态适应性。3.研究了单色光质培养对番茄植株生长和叶片光合活性的影响。蓝光(445 nm、460 nm)培养下番茄植株茎粗、干物率、壮苗指数叶片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P/S)、组织紧实度CTR均高于绿光和红光,并且在蓝光460 nm处理下尤为明显,625 nm红光培养显著增加了植物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促进了茎的伸长,但降低了叶片的干重和鲜重;660 nm红光显著提高了番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但Chla/Chlb值最低;从叶片光吸收情况,460 nm蓝光处理下的番茄叶片吸光度在红光区和蓝光区两个主要活跃区域均为最大,其次为445 nm蓝光,红光居中,而绿光最小。从叶绿素荧光参数看,生长在不同光质下的番茄幼苗叶片Fv/Fm和Fv’/Fm’除660 nm红光显著低于对照外,其他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Y(II)和ETR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均在625 nm红光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多出7.03%和10.09%,番茄叶片的NPQ值以660 nm红光最大,其次为460 nm蓝光,绿光最低;从光合参数来看,番茄Pn和LCE的大小关系均表现为460 nm蓝光最大,其次445 nm,而绿光和红光Pn的大小关系与光照强度有关,低光强下绿光Pn最小,但光强超过480μmol·m-2·s-1时,红光660nm的Pn最小。445 nm蓝光还显著提高了叶片Vcmax、Jmax和TPU,其次为460 nm,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其次为红光625 nm和660 nm,绿光下最低;从光合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来看,625 nm红光促进了rbc S、RCA和GADPH基因的表达,绿光520 nm则促进了Cab基因的表达量,但各光质处理间PGK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著。4.研究了单色光质(445 nm、520 nm和660 nm)和热胁迫对番茄果实表面光系统活性的影响。番茄果实光质胁迫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增加(200-2500 umol·m-2·s-1),蓝光和红光处理番茄果实Fv/Fm、Y(Ⅱ)、ETR和Fv’/Fm’均呈“S”型下降趋势,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急剧上升,反映出高光强导致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的不平衡,PSⅡ和PSⅠ间线性电子传递的协调性降低;而绿光处理番茄果实表面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对来说变化不大,可能是绿光减少了叶绿素对光能的过度吸收,使得光抑制程度较轻;蓝光处理番茄果实表面Fv/Fm、Y(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Fv’/Fm’均小于红光和绿光处理,并且随着光强的增加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表明蓝光对光抑制更敏感,更容易受到强光胁迫的影响;另外,当光强为200~1000μmol·m-2·s-1时,番茄果实表面Fv/Fm、Y(Ⅱ)和Fv’/Fm’值红光>绿光,超过1000μmol·m-2·s-1时,则绿光>红光,反映出绿光处理番茄果实适应强光的能力较强。果实热胁迫结果表明:在较低的热胁迫下(36~43℃),Fv/Fm稳中有降,反映温度胁迫引起PSⅡ功能的部分抑制,而此时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PQ)的增加耗散了过剩光能,以减轻过剩光能对光合机构的进一步伤害;当温度超过43℃时,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显著增加,Fv/Fm,Fv’/Fm’和ETR急剧下降,Y(NPQ)开始下降,表明PSⅡ反应中心的天线色素耗散机制可能遭到破坏,对高温胁迫的自我调节功能开始下降,PSⅡ反应中心已开始失活,光抑制程度加重;当温度超过果实表皮PSⅡ蛋白复合体变性中点温度51.4℃时,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显著上升,叶绿素荧光衰减率Rfd急剧下降,反映此时激发能分配严重失衡,番茄潜在的CO2同化能力极弱。另外,通过对标准状态变性自由能变GD计算的变性中点温度Tm得出,Tm(Fv/Fm)大于Tm[Y(Ⅱ)],说明PSⅡ的耐热性稍强于整个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