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Ⅵ型分泌系统vgrG基因控制水稻细菌性褐条病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xuef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病原菌Avenae avenae subsp.avenae引起的水稻细菌性褐条病随着近年来暴风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其发病趋势越来越严重。  本论文通过对病原菌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12个六型分泌系统vgrG基因。利用分子进化遗传分析软件MEGA v.5.0.3对12个vgrG基因序列分析,得到8个核心vgrG基因(vgrG1-8)。分别利用CFSSP、GOR4两种方法预测核心vgrG蛋白二级结构,最终选出2个vgrG基因(vgrG1-2)进行功能研究。  首先,依据同源交换原理,通过构建重组质粒,转化、筛选表达,实现特定基因的定点突变,构建2个突变体菌株△vgrG1、△vgrG2并对其理化特性和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vgrG1/vgrG2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菌的致病性丧失,且抗逆性减弱。其次,利用RT-PCR技术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突变体菌株中六型分泌系统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vgrG1-2基因的突变直接导致其他六型分泌系统基因表达异常,且在含有卡那霉素的情况下,vgrG1突变更易于抑制其他基因的表达,而vgrG2则更倾向于促进其他基因的表达。
其他文献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技术是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一种分离技术,是电色谱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快速分析、高分离度、样品用量少、环境友好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
甘薯栽培品种胜利百号感染根腐病菌后出现开花的病理现象。从开花的甘薯胜利百号根部分离到93株病原菌菌株,经鉴定引起甘薯根腐和病理性开花的病原菌为茄病镰孢甘薯专化型(Fusa
用选择性培养基证实在我国小麦禾谷孢囊线虫侵染的北京房山、大兴、平谷、通州、河北定州、石家庄、山东胶州、湖北天门、贵州、青海来源等地土壤样品中有线虫生防真菌—轮枝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