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极为重要的植物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杀菌剂的长期规模化使用,尤其多菌灵等药剂在中国使用超过30年,导致小麦赤霉病菌对当前主要杀菌剂的抗性逐年加重。为了防止药剂滥用,导致出现防控无效及病害爆发,本研究检测了2010至2013年小麦赤霉病菌对目前用于该病害防治的主要三种药剂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抗药性,以期对田间赤霉病菌的抗性进行监测及预警。结果表明:在江苏省田间的多菌灵抗性频率已达到很高水平,2013年为27.4%。而在安徽和河南省也已检出了少量多菌灵抗性菌株,但在其他地区还未发现。根据已检测结果,田间尚未出现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抗性菌株。在对多菌灵抗性突变类型的检测中,共发现了F167Y,E198Q/L/K和F200Y五种类型的点突变,其中F167Y和E198Q类型占据了多菌灵抗性群体的95%以上。并建立了不同突变类型的定量检测方法,通过对子囊壳中多菌灵抗性菌株的检测,可及时有效地指导用药。为分析多菌灵抗性频率较高地区田间病情以及病粒率与麦粒中DON毒素含量的关系,本研究检测了赤霉病不同病情小麦样品的DON毒素含量。结果表明:麦粒中的毒素含量随田间病情级别或病粒率的提高而增加。依据病粒率推算DON含量,具有一定实用性,但在小麦品种间以及不同病情条件下的误差较大。通过田间接种试验发现,当多菌灵的抗性菌株比例10%及以上,该药剂的推荐剂量就已经不能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因此非常有必要挖掘其他的代替药剂。根据田间抗药性监测结果,目前尚未发现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抗性菌株,我们开展了该两种药剂单剂或复配药剂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抗性频率较低地区,多菌灵依旧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在抗性严重田间,则需更换使用戊唑醇和氰烯菌酯或相应混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