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出 处】
:
哈尔滨工业大学
【发表日期】
:
2020年01期
其他文献
慢性荨麻疹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传统治疗以口服抗组胺药物为主,而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新的治疗选择。抗IgE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抗)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可以更快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逐渐得到临床证实。本文总结分析慢性荨麻疹临床诊疗现状和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探讨相应对策,为临床管理这类患者提供参考。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缺乏敏感且检测方便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估CSU的严重程度以及药物疗效。在CSU日常管理中选择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患者报告结局评估工具格外重要,如荨麻疹活动度评分、荨麻疹疾病控制评分和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本文梳理了已有的CSU评估工具,分析其优点、局限性和在临床上的应用,旨在构建CSU临床评估体系,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皮肤微生物群在玫瑰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文综述了目前报道的与玫瑰痤疮发病可能相关的重要皮肤微生物群,包括蠕形螨、Bacillusoleronius、痤疮丙酸杆菌、Corynebacteriumkroppenstedtii等,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接触性荨麻疹属于慢性荨麻疹中的可诱导性荨麻疹,根据病理生理学机制分为免疫性、非免疫性以及机制不明性接触性荨麻疹。致敏原种类繁多,近年来,由化妆品中相关成分及医务工作者职业暴露诱发的接触性荨麻疹相关报道逐渐增多。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是诊断接触性荨麻疹的关键,多种皮肤试验可用于辅助诊断。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为主,避免与致敏原接触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CIndU)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仅仅靠针对诱因的规避常常无法达到满意的症状控制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在CIndU的治疗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如传统的抗组胺药、非抗组胺药、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等药物治疗,以及诱因脱敏治疗等物理治疗等,本文对这些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裁判要旨】行政机关制作的会议纪要,只有在其直接设定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实际得到直接实施的情况下,才具有可诉性。如果尚需有关行政机关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后续的法律行为,会议纪要的内容才能得以实现,则后续得到直接实施的法律行为才是真正产生法律效果的可诉之行政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