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世界各国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我国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基础,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诸多内容,旨在培育具备较高政治素养的现代公民。而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则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能力,因此公共参与便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中学生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所需培养的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部分。而前三者的培育最终又会落脚到“公共参与”的实践中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载体,在教材的内容的编制上无不渗透着“公共参与”素养,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为实践类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一定的平台。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淡薄,公民知识不足,参与能力低下等诸多问题也暴露了出来,这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在公共参与的培育上仍存在较大问题。教材对于如何进行参与的技能缺乏具体的指导,辅助性的教材也未真正发挥作用;课堂教学则主要以灌输识记为主,很少会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的综合实践类活动也大多流于形式。故针对这一系列“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育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教学路径成为了现今高中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必须发挥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培育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主渠道价值。对教师而言,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自身示范作用;对于教学内容而言,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外的有关“公共参与”的内容,包括改进教科书的编写以及补充辅助性教学材料;在学科教学上,需改变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在学科活动上,应组织课堂探究活动,开展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并可以通过模拟政协等校本课程强化学生的参与。同时,要从学校、社区、家庭等方面形成辅助性策略,学校充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公共参与平台;社区积极宣传组织,营造公共参与氛围;家长主动转变观念,提供公共参与支持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