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湘西地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和体质状况的调查,旨在全面了解现阶段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质状况,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升其体质水平,为其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打下基础,同时也为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体质测试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所调查高校2014级至2017级1346名非体育专业本科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分布和体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处于不同阶段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进行了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湘西地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总体分布基本成倒U形,处于准备阶段的人数最多(467人,34.7%),处于维持阶段(83人,6.2%)和前预期阶段(161人,12.0%)人数较少。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各阶段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生在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学生专业特征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湘西地区大学生体质综合评定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维持和行动阶段的大学生(维持3人,3.6%;良好6人,7.2%)其体质综合评定为优秀和良好的人数比重明显高于其他阶段。3.湘西地区大学生身体形态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无显著性差异。在对大学生身体机能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分析中,总体大学生和男女大学生肺活量体重等级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无显著性差异。在对男女大学生机能指标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进一步分析中,除女生肺活量与课外体育锻炼阶段具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湘西地区男女大学生柔韧和力量素质均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无显著性差异。湘西地区男大学生速度和耐力素质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大学生则是耐力素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速度素质则无显著性差异。4.湘西地区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无显著差性异,并呈现低度负相关。湘西地区女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存在相关(r=0.114**),男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则无显著性差异并呈现出低度负相关(r=-0.008)。湘西地区男大学生速度和耐力素质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存在相关(r50米=0.105**,r1000米=0.226**),女大学生耐力素质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有相关(r=0.105**)。湘西地区大学生体质总体水平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存在相关(r男大学生=0.129**,r男大学生=0.129**,r女大学生=0.090**)。结论:1.湘西地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总体呈倒U形分布。在准备阶段的人数最多,维持和前预期阶段人数较少。不同年级、性别和生源地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基本符合倒U形分布特点。低年级学生锻炼情况要优于高年级学生。男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参与度、规律性和坚持性方面要优于女生。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锻炼情况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文理科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无显著性差异。2.湘西地区总体大学生和男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体质综合评定均有显著性差异。维持和行动阶段的大学生体质综合被评定为优秀、良好和及格的人数比例较高,处于预期和前预期阶段的大学生体质综合被评定为不及格的人数比例明显较高。3.湘西地区总体大学生和男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身体形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女大学生除体重指标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外,身高和BMI均值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无显著性差异。湘西地区总体大学生和男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身体机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除维持阶段学生身体机能指标均值较好以外,其他阶段差异不明显。湘西地区总体大学生柔韧和力量素质等级比较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分析中,除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以外,其他项目等级无显著性差异。对男女大学生的柔韧和力量素质指标均值进一步分析中,均显示与体育锻炼阶段无显著性差异。4.湘西地区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无显著性相关。女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具有显著性相关。湘西地区总体大学生速度和耐力素质指标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具有显著性相关,同时男大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指标和女大学生耐力素质指标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具有显著性相关。湘西地区总体、男女大学生体质总体水平与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具有显著性相关。根据以上情况,本文对处于不同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的大学生和湘西地区高校及学生家庭提出了相应建议。